《横空出世》是如何横空出世的

作家文摘 2022年09月16日 ·张嘉·

  1999年上映的国产电影《横空出世》(见左图),在2000年第20届中国电影金鸡奖上拿下最佳故事片、最佳导演、最佳女配角、最佳摄影、最佳录音、最佳美术、最佳音乐七项大奖。《横空出世》究竟是如何“横空出世”的?这部电影对于当今有何影响和意义?在刚落幕的第12届北京国际电影节上,“天坛奖”国际评奖委员会主席李雪健作为主讲嘉宾,与《横空出世》导演陈国星、编剧陈怀国、主演李幼斌、美术指导林潮翔、摄影师张黎和剪辑师周新霞汇聚一堂(见右图),畅谈往事。

  导演给李雪健讲了一个故事

  作为庆祝新中国成立50周年的献礼片,《横空出世》讲述了将军冯石(李雪健饰)和科学家陆光达(李幼斌饰)带着科研部队在西北荒漠克服一个个困难,最终完成我国第一枚原子弹爆炸的故事。

  回忆拍摄《横空出世》缘起,导演陈国星说陈怀国和彭继超当时写的《马兰草》得了夏衍文学剧本奖,北影厂把剧本给他,“我看了以后很感动,有冲动,但是我是真不敢接这个事儿。之后去基地,怀国和彭继超还有一位司令员陪我看了看。之后,我决定接下这个艰巨而光荣的任务”。

  陈国星还找来张黎、周新霞、林潮翔这些多年的合作者,对于演员,他首先想到的是李雪健,但如果电影不能打动他,请李雪健并不容易。因为剧本在修改阶段,陈国星的办法就是给李雪健讲故事:“我给他讲1971年氢弹实验的时候,轰-6轰炸机有过一次失误,飞机带着氢弹起飞,需要投弹的时候投不下来。如果飞机带着氢弹回到基地降落,一旦氢弹爆炸,整个中国核试验要倒退起码40年,冯石将军就是站在机场跑道上指挥轰-6着陆的人,李雪健要演的就是冯石,这个人物的原型是张蕴珏将军,当时这颗氢弹价值7亿元人民币。雪健听了这个故事就说我演了。”

  李雪健说他饰演的冯石,人物原型是张蕴钰,但在“两弹一星”成就背后,更多的是那些无名无姓的广大官兵、科技工作者,他们信奉“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马兰精神(马兰是中国最重要的核试验基地的名字),这也是影片最想表达的灵魂。

  李幼斌:演科学家太难了

  1999年春节前,陈国星导演找到李幼斌邀约他出演《横空出世》。一听和李雪健合作,李幼斌高兴地答应了。看了《横空出世》剧本,李幼斌觉得有困难,因为他不知道怎么演核物理科学家,“核物理学家是什么样,我真不知道。导演让我们去核工业部体验生活,见了程开甲老先生,跟我讲核物理是怎么回事、原子弹是怎么回事,我觉得特别难,我也不会演。雪健老师特别照顾我,经常告诉我这样那样”。

  李幼斌表示,这部电影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观,他笑说自己接这部戏时家里困难,本想着挣点钱得了,但这些人物深深打动了他,“当时新中国成立一穷二白,他们为什么从国外回来?这个戏说的是一个精神,这个精神延续到今天。这部电影的导演、摄影师、美术师、剪辑师,最终呈现出来的是一部艺术作品,我跟雪健老师以及陈瑾等演员,在创作的时候真的是很投入,当时我们觉得有一种使命感在里面,我觉得应该多出这样的电影”。

  而对那些核物理科学家,李幼斌更是崇拜,“陈导为了让我了解这些核物理科学家,把讲美国原子弹的书都给我了,这些核物理科学家特别不得了,很多人都懂艺术,懂小提琴、钢琴”。导演陈国星也表示,演员们那时候体验生活,想多了解核物理科学家并不容易,“那时候只能是程开甲等一两个德高望重的人物可以和李幼斌见面,其他科学家都不允许。因为保密原因,修改剧本也是在保密的状态”。

  原子弹喝甜水,工作人员喝咸水

  编剧陈怀国在中国的核试验基地(马兰基地)工作生活了十多年,参与过原子弹、氢弹实验,之后也写了相应的回忆录,采访了很多科学家和军人,所以,对于李雪健和李幼斌扮演的两类人物非常熟悉。“雪健老师和陈导经常来我家里谈本子。我后来也写过很多剧本,但没有哪一个演员跟你一块谈本子的,雪健老师非常早就介入了,他谈自己对人物如何理解,希望这个人物是什么样子的,他还找核工业部的军人聊、找转移到罗布泊进行核试验的可以见面的、没有保密要求的领导聊,导演也给我讲了很多。”

  李幼斌和陈瑾去核工业部采访,两个人捕捉到很多具体的内容,回来再反馈给编剧。陈怀国为了改写剧本,又去了一趟青海,“青海比较缺氧,比马兰更苦,原子弹在核试验成功以后,邓稼先等这一批科学家几百人全部去了青海。最开始去的时候马兰没有水,原子弹场区当年最多有十几万人,所有人喝的是地下水,是苦的咸的,给原子弹的水泥机座是几百公里以外拉来的淡水来做工程建设,所以原子弹喝的是甜水,官兵和科学家喝的是咸水”。

  拍摄《横空出世》时有太多风沙、雨雪的场面,陈国星说拍摄之苦尽管已经过了20多年,他仍然很难忘记,“现在找演员演这样苦的戏很难了,可能都要签在合同里。现在的摄影指导基本上是看监视器,那时张黎就是肩扛机器拍。李雪健在沙漠里牵着骆驼迎着风走,大家对吃的苦没有任何怨言”。

  好的影片一定是主旋律的影片

  在当时的条件下,《横空出世》成为国产主旋律影片的一个高峰,谈及此,李雪健坦承,“我们拍摄《横空出世》和《焦裕禄》时,没有人提主旋律,后来个别同志把主旋律概念化了。”

  周新霞认同李雪健的观点,“不要给主旋律电影一个概念,其实它就是影视作品,每一个影视作品能够经得起时间的考验,里边所表达的内容一定是在生活里借取的很善、很美、有着主流价值观的细节,它才能够使得你的作品有分量,就像《横空出世》,里面有真、有大爱、大美,以至于20多年后的今天,还能够让大家看完以后激动”。

  在李幼斌看来,好的影片一定是主旋律的影片,里边有人情有情感,“任何一个国家都要有自己的主旋律,无论是电影也好、电视剧也好”。

  陈怀国说,“我认为,只要是人类美好的情感与关爱都可以称之为主旋律。张蕴钰将军过90岁生日的时候,我到他家去祝寿,他们家里还放《横空出世》,他每次看这个片子的时候眼睛是红的。”

  林潮翔则希望将来的主旋律影视作品更多的描述真实人生,除了《横空出世》这样的大题材外,还有小人物书写大情怀的作品。     (摘自8月30日《北京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