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浪亭(见图)是现存苏州诸园林中历史最为悠久的一座,20多年前已被联合国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人们提起沧浪亭,自然会想起它的创建者苏舜钦。
苏舜钦是北宋著名诗人,生于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字子美,梓州桐山(今四川中江)人,生于开封(今属河南)。他的祖父苏易简在宋太宗时做过参知政事(宰相),父亲苏耆官至兵部侍郎、直集贤院。《宋史》本传云:“舜钦少慷慨有大志,状貌傀伟。”21岁时以父任补太庙斋郎,调荥阳县尉,对此微职,他不以为然,“锁其厅而去”。后靠自己努力,考中进士,改任光禄寺主簿,知蒙城县(今属安徽),上任后就“窜一巨豪,杖杀一黠吏”,一邑为之惊悚。
苏舜钦年轻时就数次上书言事,纵论时政,先后上过《上三司副使段公书》《咨目七事》《乞纳谏书》等,要求开通言路,惩治弊政。康定年间,河东发生大地震,苏舜钦不顾位卑职小,向宋仁宗上了《诣匦疏》,极陈灾变异常,时政得失,直言不讳地指出仁宗“多引俳优贱人于深宫之中,燕乐无节,赐予过度”,期望“讲求嘉言,革去时弊”。由于他多次上书,“无所回避,群小为之侧目”。
此时,社会矛盾尖锐,朝廷派系斗争激烈。苏舜钦得到了改革派领袖范仲淹的赏识,荐其才,为集贤校理、监进奏院。进奏院相当于现今地方行政机构的驻京办事处,可以收集许多地方的事物信息,这对引导改革舆论有重要作用。宰相杜衍也重苏舜钦之才,将女儿嫁给了他。
庆历四年(1044),范仲淹和杜衍、富弼等全面展开改革更治的“庆历新政”,新政引起了既得利益集团的强烈反对。庆历四年岁末,进奏院年终集会,苏舜钦循旧例,用所拆奏折封的废纸及一些过期的档案卖了钱宴请同僚、宾客。保守派王拱辰等抓住此事,借题发挥,弹劾苏舜钦“监主自盗”,借以打击范仲淹、富弼等人,这就是所谓“进奏院事件”,致使“舜钦与巽俱坐自盗除名”,苏舜钦入狱受审,后被革职为民。
北宋中叶,文坛领袖欧阳修倡导诗风、文风的改革,苏舜钦、梅尧臣即是他重要的同志。他们主张诗歌要反映现实生活,反对西昆体的浮艳晦涩,提倡新诗风;散文方面,反对晚唐以来的文风,主张继承韩愈的道统和文统。
苏舜钦的诗作充满了对国家安危的关心,对人民疾苦的同情,以及满腔的报国壮志。如“国家防塞今有谁?官为承制乳臭儿。酣觞大嚼乃事业,何尝识会兵之机”(《庆州败》),“十有八九死,当路横其尸。犬彘咋其骨,乌鸢啄其皮”(《城南感怀呈永叔》),如“长歌忽发泪进落,一饮一斗心浩然”(《对酒》),“一生肝胆如星斗,嗟尔顽铜岂见明”(《览照》)等。
被废放后,苏舜钦于庆历五年(1045)携妻子南下,流寓苏州。他早就喜爱苏州盘门一带的风景,这次他在府学东边发现一块弃地,那里草木茂盛,崇阜广水,附近还有荒芜的池馆——相传原为五代吴越王钱元璙的池馆,苏舜钦知是他的近戚中吴军节度使孙承祐的别墅。于是他花了四万钱将它买下,加以修葺,还在水旁筑亭,取《楚辞·渔父》中“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之意,将此园命名为“沧浪亭”。他自号“沧浪翁”,并撰写了《沧浪亭记》,又写《沧浪亭》诗,云:
一泾抱幽山,居然城市间。高轩面曲水,修竹慰愁颜。迹与豺狼远,心随鱼鸟闲。吾甘老此境,无暇事机关。
苏舜钦把此诗寄给欧阳修,邀他共作沧浪篇,不久欧阳修就也以《沧浪亭》一诗相酬,并感慨“清风明月本无价,可惜只卖四万钱”。沧浪亭建筑颇具匠心,它以古朴清幽、山林野趣在苏州诸园中独树一帜。苏舜钦在苏州过了约三年的退隐生活,写了不少有关沧浪亭和苏州的诗作。
庆历八年(1048),苏舜钦复官,授湖州长史,同年十二月病卒,此时才41岁。欧阳修为他写了墓志铭。在苏舜钦去世后四年,欧阳修从苏舜钦的岳父杜衍家取得苏的遗稿,编为十卷,题《苏学士文集》,并撰序文。
苏舜钦去世后,沧浪亭曾屡易其主。园以人传,沧浪亭因苏舜钦而声名大著,历代文人墨客竞相吟咏,名士方家纷至沓来。近代著名学者、社会活动家章太炎居于沪上时,因厌倦尘嚣,特地到苏州游沧浪亭,顿感清幽怡人,晚年果然迁居于苏州。 (摘自7月23日《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