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揭晓的第八届鲁迅文学奖中,索南才让的中篇小说《荒原上》获得了中篇小说奖。这位1985年出生的写作者,这个与苍天大地为伴的蒙古族牧民,成为青海省首位获得鲁迅文学奖的作家。
《荒原上》是如何动念,又是怎样一步步创作完成的?
索南才让:这部小说起源于我一次真实的经历,很多年前的一个冬天,我跟随我们村里的几个大人去山里的牧场灭鼠。两个多月封闭的日子就是我的一次“荒原上”的经历。当我开始写作的时候,这经历很自然的就出现了,并且带着那种急于表达的渴望。我想,这就是那种非写不可的故事。我是在刚开始写作不久便写完了这部小说,之后便是漫长的重写和修改的过程。期间有两三年时间,这部小说一度消失在我的脑海中,我都忘了有这样一部作品。等我再一次想起来,放在案头再次进行重写的时候,已经到了2018年。我觉得这部作品的完成是对我写作最好的一次磨练,尤其是耐心得到了极好的锤炼。我觉得能够耐着性子将作品修改十遍以上的作家,他至少是一个合格的作家。
你是在什么情况下开始写作的?
索南才让:我从学校出来开始放牧,极其枯燥而无聊的重复的日子将我折磨得够呛,这种时候是书籍的出现拯救了我。我是从看武侠小说热爱上阅读的,有那么几年时间,我沉迷于武侠的世界不可自拔,放飞自己的想象,构建自己的武侠世界。这种无拘无束的幻想营造了特别好的想象的土壤与空间,所以当我开始接触严肃文学作品,开始了解到这个世界上还有那么多伟大的作品的时候,当我阅读这些作品的时候,给我带来的冲击是无与伦比的。而奇怪的就在于,我居然在对这些伟大作品膜拜式阅读中产生了写作的冲动,有一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冲动。我以一种无知者无畏的姿态,开始了文学创作。
你怎么看待你笔下的牧民与他们的命运?
索南才让:这里有两种划分,最直接的是“80后”“90后”代表的青年一代和“50后”“60后”代表的老一代形成一个分水岭。老一代的生活习惯、价值观念、传统性格在现代化的转型中,实事求是地说,其实并没有太大的变化,他们更多的是在固守着一些东西,一种很顽固的、在我看来也是好的值得保留的那些东西。但是年轻的一代却又不一样,尤其是网络的普及,现代的青年牧民和内地的青年没有太大的不同,都是属于网络一代,是离不开网络的一代人。他们对待自己的命运,不会像老一代人那样,早早地去形成一种固定的框架,而后心安理得地在里面生活。对于青年来说,未来充满未知和机遇,面对一个完全展开来、有无限活法的时代,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 (摘自9月21日《文艺报》 行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