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仓:伟大的作品是活出来的

作家文摘 2022年11月15日

  作家陈仓以《月光不是光》获得第八届鲁迅文学奖散文杂文奖,本书收录的作品以作者自己的故乡陕西塔儿坪为主要背景,描述了改革开放至今城乡变迁给身在其中的主人公们带来的各种情结,反映了农村的巨大变化给远离故乡、重返故乡的人们带来的心灵的震动。在访谈中,他表示“伟大的文学作品,其实不是写出来的,不是想出来的,而是活出来的。只有活出来的作品,才会有血有肉”——

  我们有两个故乡。在这个大移民时代,不仅仅农村人在搬家,城市人也在搬家,一个旧的回不去的故乡,一个新的刚刚扎下根的故乡。马尔克斯说,没有一个亲人埋在这里,这里就不能称为你的故乡。

  我觉得这种矛盾是大移民时代的特点,在进城人员身上普遍存在,它是一种冲突,也是一种挣扎,更是一种撕心裂肺的痛苦。我们进城了,有些乡土文明需要守护,有些城市文明需要接纳,这是相互入侵最后又要彼此和解的过程。

  我觉得很多美好都是感受出来的,很多苦难都是回忆出来的。我刚刚来上海的时候,非常想家,想那些亲人,但最近几年,回去一看,什么都变了,和记忆中不一样了。我们家的大门已经锁了好几年了,村子里没有一个亲人了,这就是我说的回不去了。回不去怎么办?那你就得把根好好地扎下去,在他乡建立一个新故乡。新故乡的标准是什么?你必须有一棵树,有一条购买柴米油盐的街道,身边有几个亲人和朋友,荣耀有人分享,委屈有人分担,最后还要把自己一点点埋在这里,把灵魂附在这里的一草一木身上,从而获得重生。如果灵魂没有在这里安定下来,那这里就不是我们的故乡。

  我在新闻行业干了二十多年,深度参与过报纸的市场化改造,当时我们提出了一个理念,就是新闻要有用、要充满人文关怀,大概意思是有价值的新闻,能帮助和引导老百姓走向美好生活。写小说也是,我都秉持着同样的理念,传播善的思想,希望给人一束光。

  我一直告诉自己,能当一个作家是幸运的,因为作家有两条命,一条是由血肉组成的,另一条由文字组成的。我把自己每一篇作品都视为自己的命,甚至比自己的命还重要,为什么这样呢?因为肉体是会消失的,最后消失成了一把灰尘,而文字的命相对会比较长寿,它会附着我的灵魂一直存在下去。   (摘自8月26日 澎湃新闻 袁欢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