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禧·
1917年11月7日,十月革命一声炮响,处处新风尚新气象。1921年初开始,列宁引导国家经济全面转向社会主义建设,高层又有意借科学文艺作品提高国民素质,苏联科幻小说在此相对优越的大环境下,迎来了第一次繁荣。
科学家写硬科幻
康斯坦丁·齐奥尔科夫斯基(1857-1935,见左图)是上世纪20年代苏联科幻文学界的代表者与领头人。齐氏于10岁时不幸得病,听力迟钝,边做小工边系统自修完了中学到大学的全部数理化课程,同时阅读了大量科幻小说。
在所有的科学门类中,齐氏对宇宙飞船与星际交通最感兴趣。其创作期横跨沙俄与苏俄两个时代,第一部科幻长篇《在月球上》和第二部作品《宇宙在召唤》,分别创作于1878年和1895年,但发表相当困难,影响也是寥寥。社会巨变后,齐氏不但在喷气飞行原理和太空飞行理论方面卓有建树,他最著名的科幻小说《在地球之外》也于1920年出版。
《在地球之外》属于真正的科学家写硬科幻,自学成才的齐氏凭借深厚的数学和力学知识,对火箭飞行和太空探索进行了严谨的科学数据计算与论证,探讨了人类飞向宇宙的可行性与实现方法,尤其是小说中重点提到的人造重力旋转装置,是在太空中建立移民城市的关键构想,对后世的太空移民计划有着重大启迪。
如今,齐奥尔科夫斯基那极有预见力的“幻想”,例如火箭列车、载人航天、太阳帆、“天梯”理论(太空电梯)、探索太阳系等都已实现或正在实现中。
科幻小说大众化
就在齐奥尔科夫斯基老骥伏枥、奋笔疾书之际,人称“小托尔斯泰”的阿列克谢·托尔斯泰(1882-1945,见中图)在流亡海外五年后重回祖国怀抱。这个旧时代的伯爵决心彻底与白俄决裂,投身到讴歌人民政府的大潮中。世人知晓并铭记阿·托尔斯泰,大多是通过他的不朽巨著《彼得大帝》《苦难的历程》。相较之下,他的两部科幻小说《阿爱里塔》和《加林的双曲线体》在中国就不那么有名,然而,此二作开辟了科幻小说大众化的新路。
为响应苏联建国后的航天热,小托尔斯泰用科幻文学的形式宣扬着苏维埃宇宙革命的万丈豪情。《阿爱里塔》中的火星简直就是沙俄的翻版,颟顸腐朽的火星政府与满怀激情、无所畏惧的革命战士形成鲜明对比。地道的威尔斯式探险和巴勒斯式浪漫相结合,还有对幻想火星逼真传神的描摹、对人物情感生动细腻的刻画,使其成为被西方接受的第一部苏联科幻小说,同时也得到政府的大力推介,高尔基更对其热烈赞扬。不少苏联青少年第一次接触科幻,便是通过该作。
在优越的写作环境中,小托尔斯泰的第二部长篇科幻小说《加林的双曲线体》(又译《大独裁者》)问世了。主人公俄国工程师加林,发明了一种可产生死亡射线的双曲线体,美国大亨罗林格帮他买下一座岛,以岛上的液体黄金为根基建立起强大的科技帝国。全欧洲慑于死亡射线都不得不屈从于加林,加林成为大独裁者。后来幸亏一名苏联侦缉员发起工人革命,摧毁了科技帝国。
这部小说有着强烈的批判资本主义的色彩。其以加林隐喻希特勒,以罗林格隐喻美帝国主义。加林的所有行为都依据了科学的基础与可能性,小托尔斯泰从大量的物理、天文、化学书籍里寻找资料,并寻求科学院博士的帮助,甚至还自学了最新的微分子学理论。
开辟幻想新天地
苏联科幻小说行世之初,在新奇性、趣味性上并不吸引人。这时,一个职业化的科幻作家横空出世了,他名叫亚历山大·别利亚耶夫(见右图)。
别利亚耶夫1884年3月生于斯摩棱斯克,少儿时代的他完全不理会父亲安排的宗教道路,自管自地沉浸在凡尔纳、威尔斯、博格林的科幻作品里,他向往自己能像凡尔纳笔下的主人公一样飞向天空、飞出地球,于是在某一天,他爬上草棚顶纵身一跃……
别利亚耶夫摔伤了脊椎,就此落下了隐患。1916年,后遗症演变成了严重的脊椎结核。别利亚耶夫倒在了病床上,并且时刻面临着瘫痪的威胁。但是,别利亚耶夫在苦熬三年后,竟然奇迹般战胜了病魔。这三年里,他刻苦阅读,其中一篇来自科学杂志的复活死者器官的文章,启发他萌生了一个奇妙的想法。
1925年,杂志《世界追踪者》上登出了一部题材新颖的科幻小说《陶威尔教授的头颅》,这部处女作真实反映了作者经历病痛时苦闷挣扎的内心世界,读者与评论界好评如潮。头颅移植是医学上一个非常大胆的设想,小说既有着前所未有的恐怖成分,又有不寻常的精巧构思。“合成的人究竟算是谁”的技术伦理拷问、科学家在探索器官移植时内心善与恶的斗争等等,无不撼人心魄。
进入1930年代,别利亚耶夫作为齐奥尔科夫斯基的忠实拥趸,开始创作火箭和宇航题材的小说,其中最著名的是1933年的《跃入苍穹》,不但介绍了宇航学说,同时还预言了火箭(导弹)将被用于人类的疯狂战争。
苏联卫国战争爆发后,别利亚耶夫的身体状况日益恶化。他强撑病体,完成了最后一部小说《飞人阿利埃尔》,于1942年1月6日溘然长逝。他小时候凭借梦想从屋顶纵身跃下,以“飞天”始,以《飞人》终,也可算得其所哉。 (摘自11月7日《北京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