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良视察南开大学
蔡绍基
张学良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位传奇人物,有关他经历的文学、影视作品很多,有的不免夸张、杜撰。譬如坊间盛传的张学良与赵四小姐相识于当年天津蔡公馆的舞会上,张学良后来说,“根本不是那回事。”
张学良与蔡家是姻亲
天津蔡公馆的主人蔡绍基,祖籍广东香山县,生于1859年,13岁时作为中国首批公派赴美国留学30名幼童之一,与詹天佑是同学。耶鲁大学法律系毕业归国后,蔡绍基历任上海海关译员、袁世凯幕僚、直隶总督府北洋洋务总办等职。1894年,参与创办天津北洋大学堂,1907年,出任天津海关道台兼北洋大学堂(今天津大学)督办(校长)。后因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辞去公职,退休在天津,转而办实业,是天津外国租界的第一位华人议员。1933年在天津去世。
据蔡绍基之女蔡佩珍女士介绍,1924年,张学良第一次率东北军进关,住在天津,循当时社交惯例,到蔡家拜访蔡绍基,从此时相往来。“那时张学良才20岁出头,虽然身为司令官,却像个小孩子,蹦蹦跳跳,很爱玩。”蔡家十三妹(蔡淑珍)活泼可爱,有一双大眼睛,张学良学着天津话说:“你挺哏,早晚让你嫁到我们张家,嫁给我弟弟吧。”后来,张学良三弟学曾果然看上了蔡十三,二人于1931年结婚后去了美国,再没有回来。学曾供职于联合国直到退休,夫妇俩曾在香港庆祝金婚。如此说来,张学良与蔡家是姻亲。
“我家从未办舞会”
说到跳舞,引出了张学良与赵四小姐的传闻,蔡女士断然否认:“张学良与赵四相识不在我家。我父亲虽然留洋回来,但我家还是半封建家庭,家规很严,子女每天要向长辈请安,晚间出门必须在12点以前回来。家里从来没有办过舞会,那都是后人瞎编的。”
张学良是怎样认识赵四小姐的呢?蔡女士说,“我比赵四大三岁,与赵四的姐姐是同学,最早在邝家跳舞时见她,圆圆的脸,有雀斑,很爱笑,还是中西女中的学生,我们都把她当小妹妹看。她与张学良相识是在别的社交场合。”蔡女士这里说的邝家,指的是邝荣光,清末第三批留美学生,当时才9岁,与民国第一任内阁总理唐绍仪是同学,回国后在开滦煤矿任工程师,也是天津豪门。
张学良与赵四相识,比较可信的说法是,张学良的侍从副官朱海北是民国名人、曾任北洋政府内务总长朱启钤的儿子。朱家少爷、小姐众多,又喜交游豪门子弟,张学良便成为朱府的座上客。而赵四小姐与朱家兄妹有更早更深的关系,更是朱府的常客。张学良在朱府,便很快与赵四相识了。此外,张学良在天津资助的《北洋画报》风靡一时,主编便是赵四的大姐夫冯武越。由于这层关系,张学良与赵四的往来更密切了。1929年夏,张学良最疼爱的孩子、长得最像父亲的幼子闾琪(小三)病夭,张学良心境大坏。朱海北请来妹妹朱洛筠和她的同学赵四,陪伴张学良在北戴河度假,排遣烦恼。两人由此坠入爱河。当年,17岁的赵四便随张学良去了沈阳,从此相依为命终老。
蔡女士谈到张学良时都是直呼其名,她说,我们相识很早,把他当作大哥哥,但从来没有叫他过“少帅”。其实,张学良本人最讨厌这个称呼,觉得它和“衙内”差不多,会使人把他看作是倚仗父亲权势的人。这一点也被其他与张学良熟识者所证实。
张学良寿诞琐闻
1990年6月,张学良九十寿辰宴会在台北圆山大饭店举行,宾客如云,盛况空前。
寿宴的发起者是张学良的老友、国民党元老张群。起初阻力很大,张学良遂劝张群作罢。张群说,你还有几个九十?我103岁了,此时不做寿,何时翻身?寿宴发了280张请帖,张学良唯一的女儿张闾瑛从美国飞赴台湾为父亲祝寿。
1991年春,张学良夫妇首次离开台湾赴美探亲,期间恰逢91岁生日。大陆亲友原准备在北京、西安、东北为之举办多种祝寿活动,张学良托人带口信,不希望如此张扬。他的老部下,全国政协原副主席吕正操积极奔走,在邓颖超发出祝寿电后,88岁的他亲自赴美看望“老长官”。张学良特别邀请老朋友阎宝航之子阎明复赴美相聚,阎因故未能成行,遂请著名书法家启功先生写下“不怕死,不爱钱,丈夫决不受人怜,顶天立地男儿汉,磊落光明度余年”(张学良语)的条幅,请吕正操带给了张学良。 (摘自11月10日《人民政协报》 张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