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汪静之、潘漠华、冯雪峰(从左至右),1922年杭州

汪静之和符竹因,1923年杭州
100年来,湖畔诗社作为一家文学社团被人们不断提及,湖畔诗社的年轻人和他们的诗作时常走进课堂,走进读者的心里。
年轻人的即兴发挥
应修人、潘漠华、冯雪峰、汪静之四位志同道合的年轻人,在游览了西湖的湖光山色之后,应修人提议,1922年4月4日,在杭州孤山上西泠印社的四照阁里,成立一个诗社,这就是后来名扬天下的湖畔诗社。冯雪峰回忆:
1921年,当时在杭州浙江第一师范学校读书的汪静之已经有诗作在刊物上发表,这引起了那时也正在热心于新诗写作的应修人的注意……大约在1922年初他开始同静之通信,接着由静之介绍也就和漠华和我通信,那时漠华和我也在浙江第一师范学校读书。1922年3月底……(修人)就来杭州同我们一起在西湖各处游玩了一个星期……由他发动,主要的也是由他编选,从我们四个人习作的诗稿里挑出一些诗来,编成一集,名为“湖畔”,以作我们这次会晤的纪念……由修人出资自印,于4月间出版了……我们之间的友谊却也有进无退……从此以后,我们各人之间的友谊是仍然不变的。(冯雪峰《应修人潘漠华选集·序》,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
汪静之回忆,当时他的诗已经编在《蕙的风》里面,冯雪峰他们认为,四个人选编了三个人的诗,不合适,于是从汪静之的《蕙的风》里抽出四首诗,编在《湖畔》里,这样,四个年轻人的作品就完整了。
当年《湖畔》一经出版,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四个年轻诗人在卫道者的一片毒骂中十分惶恐,幸亏有鲁迅、周作人、胡适等新文学名人的支持肯定,才让他们的诗心不灭,为中国新诗史上留下一缕新风。
汪静之的曲折爱情
有意思的是,四位《湖畔》爱情诗人都是男性,他们有发自内心对女性的好奇和渴望,天然的身体和自由的思想,所以他们笔下的爱情诗,自然天真、清新幼稚。湖畔诗社的年轻人写的爱情诗,几乎每一首诗都是来自他们生活中的故事。四个年轻人中,汪静之在杭州时间最长,他的爱情诗写得最多,爱情故事也最生动。
他小时候由父母指腹为婚,后来和对象以及对象的姑姑曹珮声像兄弟姐妹一样,三个人青梅竹马,整天在一起玩。但是,渐渐长大的汪静之,其指腹为婚的对象忽然在12岁时去世了,而曹珮声已经出落成风姿绰约的大姑娘。汪静之情窦初开,喜欢上了曹珮声,却遭到曹珮声的一声断喝:“你疯啦!我是你姑姑!”汪静之一下子没有了勇气。后来,曹珮声在老家出嫁,再后来到杭州读书,寻找自己的世界,并考取杭州女子师范学校。汪静之也到杭州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读书。
远离家乡的曹珮声知道,汪静之内心依然钟情于她,只不过碍于这种世俗关系,才没有跨出这一步。曹珮声关心汪静之的情感生活,在风景如画的西湖边,曹珮声去看望汪静之,每次去,都自作主张带一个女同学一起。私心目的,就是要把自己的同学介绍给汪静之。曹珮声前前后后一共带了八个女同学,结果她们都不大愿意搭理汪静之。这让汪静之十分无奈,他当时写道:“最初相见惊心艳/一见顿时魂尽销/无奈美人不理我/心凉半截觉无聊。”还写道:“美女无情冷若冰/不敢心萌爱慕情/眼内寒冰挡爱意/冷面冷颜我冷心。”
后来,汪静之看中了一位在杭州女子师范读书的姑娘符竹因,他不善言辞,便用写信、写情诗的方式追求符竹因。据说,汪静之当时最多的时候,一天寄出13封信。
符竹因出生于临平的一个小康之家,突然一天收到13封信,引起学校训育主任的注意,一查,原来好学生符竹因在外面谈恋爱。学校最后决定给她诫勉谈话,还把此事告诉了符竹因的父亲。好在符竹因的父亲比较开明,他了解情况以后,竟然同意女儿的选择。
诗人烈士
随着第二本冯雪峰、应修人、潘漠华的诗集《春的歌集》的出版,再加上汪静之《蕙的风》的出版,湖畔诗社的名声日益扩大。当年许多名流为湖畔诗社的爱情诗撑腰打气。朱自清说:
专心致志做情诗的,是“湖畔”的四个年轻人。他们那时候差不多可以说生活在诗里。潘漠华氏最凄苦,不胜掩抑之致;冯雪峰氏明快多了,笑中可也有泪;汪静之氏一味天真的稚气;应修人氏却嫌味儿淡些。
当年意气风发的四个年轻人中,宁波人应修人1925年到了上海,参加五卅运动,在革命的洪流中秘密加入共产党,1931年到中央组织部工作,1933年5月14日牺牲,成为湖畔诗社的第一位革命烈士;金华武义县的潘漠华,离开西湖以后,到北京大学读书,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在革命低谷时加入共产党,之后在浙江、上海、河南、河北等地从事教育工作,同时秘密进行地下革命工作,1933年12月被捕,次年牺牲在国民党监狱里。还有宁海县的柔石,他也是湖畔诗社的成员,年纪轻轻,也牺牲了。汪静之曾经感叹,五四运动以后写新诗的人中,有六个烈士,其中湖畔诗社占了一半。
新中国成立以后,老朋友冯雪峰邀请汪静之北上做编辑工作。1976年以后,汪静之又在西湖边生活了20年,他送走了当年一天给她写过13封信的爱妻符竹因,重新恢复了湖畔诗社,建立了湖畔诗社纪念馆,将湖畔诗社的精神传承给后人。 (摘自《书城》2022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