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闭幕会上,台盟盟员代表华北军大台湾队向毛主席、朱总司令献旗
1948年5月,华北军政大学(简称华北军大)应运而生,并迅速发展壮大,成为我党我军当时办学规模最大的军政学府。
台湾队学员
为解放台湾准备干部,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决定,从人民解放军各部队中抽调一批台籍战士到华北军大台湾队培养。1947年5月,在刘邓大军六纵队17旅51团的田富达和其他160多位台籍战士经过选拔,被送往晋冀鲁豫军政大学台湾队学习,后到华北军大台湾队学习。据田富达回忆:
我们打下汤阴以后,准备过黄河,部队下令让我们台湾省籍的战士集中,要送我们到晋冀鲁豫军政大学去学习。并不是所有的台湾人都去,个别有技术的,像炮兵、会开车的,前线有需要,他们就跟着南下了。离开战友撤离前线,我们还真有些不舍。
那时发生了“二·二八”事件,中央3月发表社论,传达到前线已经是5月了。传达文件的同时告诉我们要去军大学习,所以大家都很感动。晋冀鲁豫军大是刘邓部队的,当时在邢台地区的南固县,后来刘邓部队过黄河南下,把我们送到了华北军大。军大离运河很近,我们在军大学文化,学时事,开始主要是阶级教育,为了配合土地改革。正好刚颁布新的土地改革法,我们也学习。那时我普通话水平不太好,慢慢听,慢慢提高。
1948年1月,台湾青年林东海和周明加入了刚成立不久的台湾民主自治同盟。之后,在中共地下组织的精心安排下,他们经海路绕过国民党的封锁线,经由韩国仁川到达胶东解放区。10月,经中共中央组织部介绍,一起到石家庄华北军大台湾队学习。
叶剑英得知林东海和周明报到后,专门接见了他们,并与他俩共进晚餐。林东海将自己的家庭出身和参加革命的感想进行了汇报。叶剑英鼓励他说:“出身不由己,道路可选择。你虽然出身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家庭,但毅然参加革命,说明你的决心很大,共产党欢迎更多像你这样的台湾青年参加革命队伍。你要好好学习,当个好军人。”
为配合解放台湾工作,台盟积极推荐台湾青年到华北军大参军学习。1949年10月,从台湾脱险而来的郑鸿溪、朱实、郑励志等台湾青年在台盟的介绍下来到华北军大长辛店分校。他们憧憬着不久将会随着解放军解放台湾,再次回到家乡。
谢雪红等台盟领导十分关心台湾队学员的学习和生活,常常写信鼓励他们。
台籍教员
台湾队成立以后,学员们开始接受正规教育。虽然他们平日里刻苦努力学习,但由于大部分学员的普通话水平和自身的文化程度差异很大,不少学员听起课来非常吃力,收获甚微。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叶剑英专门致函中共中央青年工作委员会主任冯文彬,借调台籍干部杨诚去华北军大担任台湾队政委,主持台湾队的培训工作。
杨诚来了以后,按学员文化程度分班,因材施教。选聘会讲闽南语的教师来队授课,提高学员听课效果。当时的台籍教员有文英、冯志坚、林云、朱天顺等,他们和学员们交流起来没有语言障碍,很多疑惑通过师生交流迎刃而解。
叶剑英等校领导对杨诚的工作予以高度评价,在其鉴定材料中写道:“杨诚同志在军大帮忙数月,为台湾队搞好今后的学习创造许多有利条件,建立了初步基础,我们深为感激。”
田富达回忆起当年的学习情景时,深情地说:“我至今难以忘怀的是杨政委在台湾队的时间,虽然只有短短几个月,但他对台湾队的建设、对台籍干部的培训,花费了不少心血,作出过重要的贡献。”
“要打回台湾去”
1949年11月1日,华北军大台湾队在长辛店举行毕业典礼。谢雪红、林铿生、杨诚等陪同朱德看望台湾队学员。朱德讲道:“台湾队的同学毕业后,要打回台湾去,这是同学们的希望,也是同学们的光荣任务。我们一定要解放中国所有的领土,包括台湾在内,大家必须明确台湾永远是中国人民的。”
谢雪红接着指出:“目前的台湾,由于反动派还在那里作最后的挣扎,施行残暴统治,人民的生存已受到严重的威胁。因此台湾人民都在迫切地期待你们赶快打到台湾去,解放你们的父母妻子兄弟姊妹和你们的朋友们。”
华北军大台湾队学员毕业后,纷纷南下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为解放台湾做准备。随着朝鲜战争的爆发,解放台湾的计划被迫停止。华北军大台湾队的学员们有的投身抗美援朝运动,有的到华东革命大学继续深造,有的转业到台盟工作,并逐渐成为对台工作的骨干,为祖国统一大业奋斗了一生。 (摘自8月18日《 人民政协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