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97年,简·奥斯丁(1775-1817)完成处女作《第一印象》并通过亲友转交至出版商手中。迁延数年后,小说临近出版,小说家才发现市面上已有霍尔福德的同名小说。灵机一动,她联想到最近阅读的一部小说《塞西莉亚》,在小说结尾,作者范尼·伯尼(1752-1840,见图)借小说人物利斯特博士之口总结道:“一切不幸都起源于傲慢与偏见”——这是《傲慢与偏见》书名的由来。
事实上,《傲慢与偏见》得益于《塞西莉亚》之处良多,远不止借用标题那么简单。根据批评家莱恩的研究,从人物形象到故事情节,乃至遣词造句,奥斯丁从伯尼作品中借鉴之处不可胜数,范尼·伯尼堪称是“简·奥斯丁的文学教母”。
两位女作家颇多共同之处,比如“隐匿”写作。众所周知,奥斯丁生于牧师之家,自幼谨守礼仪法度。写作,尤其是商业性写作,在当时通常被视为“逾矩”行为,因此她只能乘家人不注意时偷偷写作。她把手稿悉心收藏,或用吸墨纸盖住,她的几部小说初稿都是在“零碎的纸片”上完成,以便“随时藏匿”。
奥斯丁生前所有作品都是匿名发表。首部《理智与情感》署名“一位女士”,随后的《傲慢与偏见》署名“《理智与情感》的作者”。唯有在身后出版的《诺桑觉寺》扉页才第一次署上她的真名。她的作品大多由兄长出面与出版商洽谈,合同签署也由后者代劳。
伯尼的父亲是伦敦文化名人,交游广泛。15岁那年,伯尼受到父亲训斥,被迫将自己的习作付之一炬——其中包括她处女作《伊芙莱娜》的雏形。然而外部的压力终究未能抑制创作的渴望,于是她转入“地下写作”。《伊芙莱娜》完成后,伯尼决定匿名出版,同时考虑到出版商可能凭借笔迹辨认出作者是“杰出的音乐史家查尔斯·伯尼之女”。因此,她发明“假手”书写法,并将用“假手”誊抄的书稿由其弟查尔斯呈交熟识的书商朗兹。
在批评家看来,伯尼雄奇的文风很大程度上是对“约翰逊文体”的刻意仿效。同样,奥斯丁对这种文体也极为推崇,她在《诺桑觉寺》中采用约翰逊式的反义对偶句结构,评论同时代小说家安·拉德克利夫的哥特小说“缺乏人性描写”。
范尼善于运用不同的语言展现人物特点,这一点对奥斯丁启发很大。以《伊芙莱娜》为例,对于社会地位高的角色(如奥维尔勋爵、路易莎夫人),范尼通常使用极其正式的语域,而对于社会地位较低的角色(如米尔万船长、迪瓦尔夫人),范尼的口语化表达可谓惟妙惟肖。迪瓦尔夫人代表的是中下层妇女形象,日后在《理智与情感》中的詹宁斯夫人以及《傲慢与偏见》中的贝内特太太等人身上,皆不难发现其身影。
当然,由于生活阅历丰富,伯尼的题材气魄宏大(尤其是最后一部小说《卡米拉》对法国大革命进行了全面描绘),而奥斯丁对她本人写作的“自我设限”不过是“一座村庄的三四户人家”。 (摘自12月7日《文艺报》 杨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