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28日,黑龙江的张女士想将患病的母亲从医院接回家度过最后的时光,通过五常市人民医院120急救中心接线员“推荐”,搭上了一辆“黑救护车”,结果途中遭遇坐地起价。目前案件正在办理中。
记者发现,黑救护车乱象大多发生于非急救转运(也称院后转运)领域。不同于院前急救,非急救转运因为紧迫性、专业性相对不高,但市场需求量庞大,被挤压到了“灰色地带”。
市场需求催生“黑救护”
“根本原因在于非急救转运市场需求巨大,而正规的救护渠道满足不了。”平顶山市急救指挥中心原主任武秀昆认为,尽快构建覆盖全国的非急救医疗转运服务体系是消除“黑救护车”的根本性举措。
非急救患者转运是指经医疗机构治疗康复后出院送至非医疗机构,需要特殊车辆进行转运且不需要任何医疗行为的相关业务。“如危重病人的属地转院和跨区域长途转诊,或病情虽已基本痊愈但不便行走或不能乘坐其他交通工具回家的担架病人,或病情虽有缓解但需要转至下级医院继续治疗或疗养康复等,都属于非急救医疗转运服务范畴。”武秀昆解释,前述五常事件中张女士母亲需要坐救护车回家就属于此类。
根据2013年国家卫计委颁布的《院前医疗急救管理办法》,第二十七条明确规定,急救中心(站)和急救网络医院不得将救护车用于非院前医疗急救服务。
“大量患者的普通就诊、转院、出院需求,导致大量黑救护车的滋生和蔓延。”武秀昆称,这些黑救护车,通常盘踞在大型综合医院特别是三级甲等医院和委属委管医院附近。
武秀昆介绍,此前他曾带队到全国七个省份的上百家医疗机构进行暗访,发现无一例外医院附近都有一些伪装成正规救护车的“黑救护”——车身外印有急救、120标识,还装有警报灯;车内则大同小异,有担架床、氧气枕、急救箱、血压器等医疗救护设备,“几乎以假乱真。”
医疗延伸服务的新兴业态
“在供给端要大力发展非急救转运服务。”武秀昆介绍,非急救转运作为一种医疗延伸服务的新兴业态,目前正处于方兴未艾的发展期与成形期,“但真正合法合规、服务规范、形成规模、具有潜力的机构或公司屈指可数。”在武秀昆看来,目前国内发展较好的有两家,分别是广东民航医疗快线和北京红十字会紧急救援中心(即北京999急救中心)。
上海聆邻健康科技公司负责人路卫东分析,目前我国非急救转运服务的运营模式主要分为:第一类,120急救中心分出一部分运力承担非急救业务;第二类,由地方卫健委审批,第三方机构参与;第三类,则偏向于交通客运,由交通管理部门审批获取网约车或其他相关的客运资质。
路卫东表示,目前我国非急救转运市场的正规力量不足。“一些国有背景的企业机构在做,剩下绝大部分是一些微小企业,虽然它们的营业范围里有非急救转运或医疗转运服务,但是部分服务是要经卫健部门批准才能运营。”
非急救转运市场为何迟迟没有发展起来?“最终还是要靠市场化和资本去推动解决这些问题。”广东民航医疗快线公司原总经理陈志键认为,市场不成熟存在两点原因,一是没有相应的规范标准,导致资本不敢贸然进入;二是医疗转运风险大,不确定性高。
记者梳理发现,目前我国多个省市已陆续出台关于非急救转运服务的政策和要求,其中出台省级层面非急救转运政策的有13个。“要么全国一盘棋出台统一的规范标准,要么将政策制定权限下放到各省并据此追责。”武秀昆建议,“应该由卫健部门来牵头,要求公安、工商、交通等部门全力配合。” (摘自12月9日《成都商报》 李文滔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