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卫生领域“人才荒”

作家文摘 2022年12月13日

  近年来,随着相关知识的普及,人们对于心理健康、精神卫生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相比之下,精神卫生专业人才数量的缺乏日益明显。

  缺口有多大

  “全球精神心理疾病的发病率,过去几十年一直在增加。到今年,全球精神疾病(覆盖面)已经超过了10亿人。”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陆林说。

  在精神疾病多发的背景下,精神卫生领域“人才荒”的问题日渐凸显。根据国家卫健委的数据统计,截至2021年年底,我国精神科医生数量达6.4万人,只占全国医师数量(428.7万人)的1.49%。

  “我们的人才储备非常不够。”陆林解释道,“在很多发达国家,有5%左右的医学生在毕业后会选择规培成为精神科医生,我们选择规培做精神科医生的不到1%,这让精神科的人才发展后劲缺乏。”

  王慧是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儿童精神科的年轻医生,多年的专业经历让她深刻体会到儿童精神卫生人才短缺之痛。“我国精神障碍患儿已经超过5000万,总体就诊率不到20%,这意味着大部分孩子的痛苦并没有被看见,更不要说解决。为什么会这样?一方面是因为大众对儿童精神疾病知识和观念的误解,另一方面就是资源的极度短缺,我国儿童精神科医生只有500人左右。”王慧说。

  对广大高校学子来说,精神卫生似乎是一个太小的专业领域。多年来,在医学领域中,精神科算是个冷门专业。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选择“小众”的大学生,却对自己的专业有着非常深刻的认识。

  通过自己的学习经历,首都医科大学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专业的同学徐鑫鹏认为,精神类学科与其他医学学科最大的不同,就是它的人文性。“精神科医生往往都是‘杂家’,能与不同的个体流畅地展开各种话题。精神科相关的疾病往往也是社会上所热议的,它们常常与人际关系、婚姻家庭、情感生活等产生千丝万缕的关系。”

  需多方发力

  从宏观来看,我国精神卫生人力资源的不足,一方面是由于人们日益增长的咨询、就医需求,另一方面是因为高校对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模和模式急需调整。

  “我国现有‘精神卫生专业’的医学院校有28所左右,但招生量很少,没有一所医学院校开设‘精神卫生护理专业’。截至2020年年底,全国共有精神科执业(助理)医师仅5万余人,缺口超10万人。精神卫生护理相对其他专业的临床护理有很大差异,需要专业学习。”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院长雷冬竹说。

  陆林表示,精神医学的发展要推动学科交叉,“不光是需要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其他学科的交叉,还要与社会学、心理学、互联网技术以及人文科学交叉。”

  不少医院也在探索精神卫生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党委书记谢斌表示,未来,医院要通过引育并举重点打造临床、科研、教学、管理四智人才队伍。还要放眼全球,引进急需的领军人才和高层次人才。

  (摘自12月5日《中国青年报》 叶雨婷 周瑞佳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