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村路旧貌

1963年上影演员剧团部分演员在青岛合影
李村路,处于青岛大鲍岛街区的北端,这里曾集中了一批商铺,其中神州大药房、青岛影剧院等老字号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深深的印痕。
青岛影剧院号称“华北第一”
李村路的青岛影剧院是伴随着殖民史而诞生的。日本第一次侵占青岛后,在河北路上开了一家日本戏院,取名乐乐座(旧址即今江宁路直对河北路处),演戏剧和电影,规模很小。后来又把被日本霸占的“中国剧院”改名为“乐乐座”。
1939年,日本人三浦林藏,在李村路12号开设青岛映画剧场(青岛影剧院),他聘请了日籍设计人员规划设计,1940年5月竣工。电影院是一幢座南面北的三层建筑物,因为装修十分华丽,曾被称为华北最佳电影院。
1945年抗战胜利后,青岛映画剧场改为庆胜剧场,1946年7月改为电化教育馆。1946年,蒋介石来青岛时曾率领幕僚秘密在这里观看马连良主演的京剧《十老安刘》。1947年,这里改为青岛影剧院。
1962年,上海电影演员剧团来青岛,在影剧院演出了《上海屋檐下》和《雷雨》,当时的团长是张瑞芳,导演是赵丹,演员有上官云珠、王丹凤、高博、舒适、康泰、夏天等,那几场演出在青岛堪称一大演出盛事,场场爆满,剧场大玻璃门甚至被挤碎。
作为青岛第一个放映宽银幕电影的影院,青岛影剧院一直在放映上保持着领先的地位,改革开放后,楼上设了双人座,开办了音乐茶座、录像厅、电子游戏室等,成为时髦的象征。不过,青岛影剧院因为屋顶为木质结构、存在消防隐患等原因,被依法责令停业,原先的工作人员分流安置,此后一直闲置。2011年随着东西快速路二期工程的进行,曾号称“华北第一”的青岛剧院从李村路上消失了。
王尽美与神州大药房
神州大药房的原址是天津路4号,后来搬迁至李村路。
神州大药房始建于1923年,创建人为张国良。张国良是安徽人,生于1898年。1919年,毕业于天津军医学校,后赴日本留学,学习制药化学专业,3年后学成回国。在堂叔张子青的资助下,1923年,神州大药房正式开业,开始规模较小,门面仅40多平方米,从业人员5人。
一年后,张国良的弟弟张松岩从天津军医学校医疗班毕业来到青岛,兄弟二人合开神州诊所。而后,他们搬至李村路与博山路口三层大楼,一楼零售,二楼批发,三楼接待来青的客商,实行一条龙服务。
1925年1月,王尽美受孙中山委派,来到青岛,入住天津街59号的连升栈,在当时的李村路神州大药房三楼设立了国民会议促成会筹备处,并在1月11日的《大青岛报》上刊登《王尽美启事》:“鄙人此次来青,因无适当住处,致与各界接洽诸多不便,殊深抱歉。现与国民会议筹备处商妥,每日下午二时至五时,假李村路29号神州大药房内三层楼上该会会所招待各界。如有以国民会议事见询者,届时驾临为盼。”
这条广告的刊登,为王尽美在青开展革命活动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遗憾的是,7个月后,王尽美肺病复发,送往医院后不治身亡,而他在《大青岛报》上的这则简短的广告启事,成了一份永远的记忆。 (摘自11月21日《半岛都市报》 张文艳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