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儿用翅膀来投票
家乡那片杂草丛生、蚂蚱成灾的“千顷洼”,夹杂着咸味浑浊了几代人,甚至连水中的鱼都感到彻骨的疼痛,唯有地上叽叽喳喳的麻雀不那么讨厌它。近些年,她却清亮得像一块碧玉,吸引了全球300多种鸟类成群结队地来这里旅行或安家。初冬时,正值候鸟过境高峰期,竟破天荒地有密密麻麻的,叫上名的,叫不上名的鸟儿像翻涌的浪花一样,汇聚成巨型“鸟浪”(见图),让人眼花缭乱中感到了自然生命的律动。
这,真是应了那句话“生态环境好不好,鸟儿用翅膀来投票”。如果说,今天的衡水湖是华北大地上一枚晶莹透明、温润素净的碧玉,那么,翱翔上空的鸟儿就成了忠实的“赏玉者”,它们不约而同的从三洲五海飞来,纷纷为她投上了赞美的一票,从而让这座盐碱地上带“水”字的北方小城,终于愿意向外炫耀自己——“东亚蓝宝石”。
透过鸟的命运很能直观环境的好坏,古人云“良禽择木而栖”,今天的科学家甚至称鸟是环境的“生态试纸”。生于斯长于斯,笔者一家几代人都从水边长大,的确目睹了同一方水土上不同时期不同鸟的命运背后是一泊水从洼到湖再到湿地的嬗变。
由“黑”变“红”的报道
孩提时,爷爷常常念叨说这里是上古时期古黄河及古漳河的故道。史料有载,“大禹治水始于冀”,当年大禹治理黄河水患时,就是从“天下第一州”的冀州开始的,千顷洼即是留存下来的“禹迹”。
数百年来,生活在这里的居民们过的却是“水退我进”“水进我退”的流离生活,几经变迁,荒地、盐池,良田、沃土交替着,让人备受熬煎。直到解放前的1948年,千顷洼成立国营冀南区冀衡农场,居民们才尝到了甜头,作为新中国第一个国营机械化农场的此后十年间,是冀衡农场最值得炫耀的荣光时刻——4万亩良田,300多眼机井,自制的三联播种机成为庆祝新中国成立一周年在天安门广场上的献礼之作,爸爸那代人的青春基本都奉献在这朵盛开的“华北之花”。
但,这些辉煌于1958年戛然而止,为了响应国家兴修水利的号召,千顷洼经过一年多的“大跃进”式速度变成了水库,也从此诞生了新名字——衡水湖蓄灌工程。至此,“衡水湖”取代“千顷洼”出现在了人们的视野之中,换来的又是村庄被湮,居民迁徙,连续几年的反反复复蓄水、排水,使之成为了白花花的盐碱地。
到了上世纪90年代,从衡水湖里捞上来的鱼,吃起来总能吧砸出股怪味,这股怪味源自于湖区出现的化工企业。我还清楚地看着成片成片的一天比一天长高的水葫芦在滋生,大人们说这种东西过快的繁殖就是湖区遭受污染的信号。果不其然慢慢有些地方开始冒出污浊的泡沫,甚至还能见到漂浮上来的鱼。
这一切的不正常是衡水湖向世人发出了哀嚎与警告,即将从学校毕业走上报社实习岗位的我,随即把衡水湖作为重点关注,多次来到这里实地查访,相继采写的监督性新闻报道伴随着湿地恢复与保护工程的步步为营,湖区内的企业作坊逐步“清零”,排污口也被彻底“封控”。现在回首那一篇篇五味杂陈的由“黑”变“红”的报道,折射出的是衡水湖改造的历程。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处于衡水市主城区中心地带的衡水湖与人类活动有着密切的关联,衡水市为她特设立了滨湖新区,成为探索与人类活动相关湿地保护的重要“试验场”,450万衡水儿女小心翼翼地呵护着自主选择的这条发展路径。我所在的乡镇魏屯镇因处于湖区也被从冀州区划入滨湖新区管理,村民们一下子变成了“湖民”,正是被镀上了这层粼粼“湖光”,所以我仍用文字的方式牵挂着衡水与衡水湖,之前多是愤怒与惋惜,而今都是歌颂与祝福。
经过二十多年的综合治理,衡水湖已改天换地,特别是近十年来成果斐然:保护区面积达到了160多平方公里,水域面积超过了75平方公里,库容量升至1.88亿立方米,成为华北地区单体水面最大的内陆淡水湖,形成了以内陆淡水湿地生态系统(沼泽、水域、滩涂、草甸和林地)和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鸟类为主要保护对象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的种类和数量越来越多,已监测到的种类达332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有20种,如黑鹳、东方白鹳、丹顶鹤、白鹤、金雕、白肩雕、大鸨等;那比大熊猫还要稀少的青头潜鸭是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极危物种在衡水湖竟然有308只之多(成年个体数量全球不超过1000只),构成了国内已知最大集群,对迁徙和栖息环境极其挑剔的它们是生物多样性监测的指示物,据悉青头潜鸭的历史繁殖所在地的俄罗斯和我国东北地区,已难觅其繁殖踪迹,衡水湖俨然成了它们传宗接代的“家”。
中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鸟类专家持续不断的监测调查,公认衡水湖是全球9条国际候鸟迁徙路线中位于“东亚——澳大利西亚”迁徙路线的中心部位,是数百万只候鸟重要的停歇地、中转站和密集交汇区,是连接印度洋、南亚大陆、东亚和西伯利亚生物多样性的中心点。衡水湖湿地呈现出的完整的生态系统,满足了不同鸟类的栖息需求,缠绕在衡水湖周边的多条河流和广阔农田,也为鹤类、鹳类、雁鸭类、鸻鹬类等多种迁徙水鸟提供了类型多样的适宜停歇区,人们自觉保护生态和爱护鸟类的观念驻扎心底,甚至连续多届的“衡水湖国际马拉松比赛”也为鸟儿让路,每届都避开鸟类繁殖期。人鸟同框在衡水湖、在衡水已不是什么新鲜事,飞鸟依人成为衡水人民美好生活的一个具体写照。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一千多年前的大诗人王维发出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呼唤,正在衡水成为现实。
(作者系新华社品牌办一部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