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十条”发布后,三位跨城通勤族感受

正常生活回来了

作家文摘 2022年12月16日

  近日,国务院提出优化防控措施“新十条”,包括科学精准划分风险区域、进一步优化核酸检测、优化调整隔离方式等。特别是,不再对跨地区流动人员查验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和健康码,不再开展落地检。多位“双城一族”向记者讲述了他们悄然变化的生活。

  两城交界处不再拥堵

  艾琳:上海生活,苏州工作

  12月7日晚上,我照常下午6点多下班,从苏州科创区出发,开了一个多小时的车,到达上海。下高速口时,我习惯性地掏出手机扫场所码,却已经没有工作人员拦车查看了。那一刻,我有点惊喜,感觉心里一下子少了个负担。

  我从2020年开始跨城通勤。原本在苏州租了一年的青年公寓,每到周末再回上海陪伴家人。但今年10月起,我租住的青年公寓发布新要求,异地来的人需要完成“三天三检”,才能入住。我无奈退租,开启了每天在苏州和上海间往返通勤的生活。

  之前,由于上海落地检的要求,每天我不得不在下高速口时排队做核酸。那时,高速口常停了很多货车,夹在货车司机的队伍中做核酸,我一直有点担心会有交叉感染的可能。如果不走高速,苏州和上海交界处的地面道路总是特别拥堵,一两公里的路要开上20分钟,因为大家都要排队做核酸。如今,这一切都成为过去。这几天上下班,我一路畅通。

  不过,随着防疫政策调整,新的难题也出现了。我在一家工厂负责生产运营管理,车间有四五百人,员工来自河南、安徽、四川等全国各地。眼下,奥密克戎变异株传染性更强,一旦有人感染,就会导致车间大批员工不得不同时休病假,必然会影响生产,无法按时完成订单。这段时间,公司管理层都在讨论相关的应急方案。

  另一方面,我有点为74岁的母亲担忧。母亲和我们一家三口同住,即使她不外出,我每天在两座城市间奔波,也未必能把奥密克戎拦截在家门外。这两天,我买了不少N95口罩。

  我回了4个月没回的家

  音音:天津生活,北京工作

  这几天,进入北京的火车站,不查验健康宝,也不查验核酸检测证明;抵达天津之后,也一样。刚开始,我真有点不适应。北京到天津,最快的一趟高铁也不过30分钟,但距离我上次回天津的家,已经快4个月了。

  去年8月,我入职北京一家公司做财务,开始每周一次往返的京津通勤。我没觉得这样通勤麻烦,公司有宿舍,从北京坐上高铁到抵达我天津的家,满打满算也就2个小时。

  去年12月底,天津出了一波较严重的疫情,我无法返京,就一直居家办公、过年,差不多有一个月的停顿。而前一段日子,随着北京疫情的反复,气氛又一度紧张起来,我也不敢再回家。

  12月7日,我看到优化防控措施“新十条”出台,不再对跨区域流动人员查验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和健康码,不再开展落地检,我第一时间就想到了回家。车站里,原来围了很多圈的围栏撤掉了,地铁不再查验码了,一路畅通。当我回到熟悉的家中,不由得感到有点陌生。

  小空气炸锅用不着了

  志平:昆山生活,上海工作

  因为今年公司的人员变动比较大,我被调动到了上海,也开始了家住昆山,工作在上海的双城通勤生活。

  在优化防控措施“新十条”发布之前,我们在进地铁11号线花桥站之前,需要扫描场所码,人工核验扫码信息,确认健康码绿码、体温无异常,并持本人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还有落地检和“三天三检”,一周要被捅十几次喉咙。

  在两地核酸数据没有打通之前,我在花桥做的核酸结果能在苏康码上看,但上海的随申办上不显示。我周末住在昆山,不可能特意到上海做核酸,就会出现周一的核酸接不上的情况。大概9月份时,随申办开通了离沪信息共享的功能,大多数时候更方便了,但有时候也会出现核酸到期时间不一致的情况。

  11月24日开始,上海对所有来沪返沪且“随申码”为绿码的人员,在“随申码”“场所码”等展示界面,显示“来沪返沪不满5天”的标记提示。正因为这样,我从昆山到上海,大多数的公共场所去不了,进办公楼之前还要和社区报备。而且只要我每天往返,这几个大红字根本消除不了。因为没法去外面吃饭,我只好自己带了个小空气炸锅,中午就炸点土豆之类的简单吃吃,也不敢出去买东西。

  从12月8日开始,不用做落地检了,健康码上的大红字也消失了。对我来说,现在方便多了,不用每天着急往核酸点跑,下班之后也可以回到家,还有时间陪小孩写写毛笔字。我觉得以往的生活在一点点地回来。   (文中被访者均为化名)

  (摘自12月13日《钱江晚报》 张蓉 黄小星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