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遛的纸狗“爬”上了各个社交媒体的热榜。学生们用纸盒子、剪刀、彩笔、胶带等,做成了各种各样的纸狗。一时间,全国很多高校都悄然出现了这样的场景。哈尔滨医科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中心主任杨艳杰认为,疫情之下,在外部社交环境受限的情况下,学生们会转向自身寻求排解情绪的途径,遛纸狗走红也提示人们关注大学生的精神状态。
“它给了我一种陪伴”
浙江某高校李佳
11月初,室友的男朋友给室友做了一只纸狗,头是立体的,有点像柴犬,脸比较长,又有点像马,我们给它取名叫Q宝。Q宝做得挺精致,也好看,它很快成了我们寝室的团宠。
我们把Q宝放在寝室门口,有一种它在门口迎接我们的感觉。跟我的小猫比,Q宝给我不一样的感觉。我的小猫很有个性,我会不时想去摸它、抱它,但Q宝不是活的,我只会待在某一个地方看它,它给了我一种陪伴。
我觉得,纸狗是一种精神状态的映射,它反映了当代大学生想要陪伴、新奇,以及受消费主义和疫情等交叉影响。比如,我们有时候很崩溃,但下一秒又开始认真学习;有时候想要发疯,但也并不知道怎样才算疯,也不知道情感从哪里释放出去。
我今年大三,很早就在网络上看到了纸狗的视频。但实际上,我们学校做纸狗的同学并不多,路上也不太有人遛纸狗,不过大家都喜欢在网络上分享。
“它更多像一个社交工具”
河南某高校刘梦泉
10月中下旬,突然之间,网络上铺天盖地的纸狗,各种各样的,有会亮灯的小狗,还有会飞的小狗。学校里也出现了很多纸狗。
我学的哲学,今年上大二。上大学以来,因为封控,我们多数线上上课。有一天,在我的鼓动下,我们宿舍四个同学开始做起了纸狗。用四五个快递盒子,花了近一个小时,做了一条纸狗和一只纸猫(见左图)。
我之前喜欢玩游戏,那一段时间,游戏玩得少了一些,有时看着自己做的纸狗和纸猫,挺有成就感的。我此前没有养过猫、狗,只偶尔会跟野猫、野狗玩。一些爱好是有门槛的,但做纸箱小狗几乎没有门槛,你有废纸箱、剪刀、彩笔,就可以做一只。
那一段时间,我们很多同学做好纸狗后,拉出去遛一圈,然后拍个照,发朋友圈。但不会有谁每天都去遛狗,感觉它更多像一个社交工具。我个人觉得,这就是一个很平常的娱乐活动。
成为同事、同学的玩具
江苏某高校张俊芳
我今年大四,新闻专业学生,现在课程比较少,平时在学姐开的一家咖啡店做兼职。
10月31日下午,咖啡店没有生意,店里一刚毕业的同事说,“我们来做一只纸狗吧”。那时闲着无聊,店里正好有一个牛奶纸盒子,于是我们开始做起了纸狗。一个小时后,我们做好了一只纸狗。这只狗叫帕恰狗,是一个动画片里的狗,我们给它取名叫“美式”。我们把“美式”放在咖啡店门口,小朋友放学路过,看到“美式”,都说它可爱,纷纷跟它合影。
纸狗放在咖啡店里不太好。同事租房子住,也不太方便带纸狗回去,于是我把它带回了学校宿舍。一开始,我觉得不好意思,因为我们学校那时好像还没有人做纸狗。“美式”脚底下没有轮子,其实是不能拖着走的,但到了学校后,我在校门口拿了一根绳子,把它系在“美式”胸前,然后拖着它走,假装是在遛狗(见右图)。
回宿舍时,同学给“美式”搞了一个欢迎仪式,我又给它披上了一条会发光的彩带。我把“美式”摆在宿舍门口。我们宿舍在楼梯口,每一个人都能看到它。不久,我一同学也做了一只,我们楼层现在一共有三只纸狗。
后来,我妈妈看到“美式”,希望我把纸狗带回家,说可以让我外公在狗的脚上装4个轮子,这样就可以拖着遛了。假如我爸开车来接我,我会考虑把它带回家。 (文中人物均为化名) (摘自12月5日澎湃新闻 明鹊 薛柯等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