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的广东实践与探索

作家文摘 2022年12月20日 ·张玉荣·

广东科学中心数码世界馆的智能机器人在表演

“粤菜师傅和 TA 的湾区朋友们”分享沙龙活动在湾区书屋举行

  广东是中国第一人口大省、第一经济大省、第一外经贸大省,其现代化建设在全国“一盘棋”中具有重要典型意义。

  高质量发展走在全国前列

  如果说中国式现代化拓展了人类文明形态,那么广东的实践案例、创新样本,就是这一过程中的“燎原星火”。以党的二十大报告为指引,广东正以“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打造高质量发展新的战略优势。

  1978年以后,广东省按照中央的部署,率先兴办经济特区和与建设沿海开放城市,推进城乡经济体制改革,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形成了以珠三角为核心区的全省对外开放格局。1992年,广东省提出了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奋斗目标,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向新阶段。

  改革开放精神到今天仍是一脉相承,是广东的根与魂,也是广东的使命与担当。广东牢记嘱托,坚定不移地坚持改革开放,为高质量发展走在全国前列提供强劲动能。其中,推进粤港澳大湾区、深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是广东新时代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机遇。

  在今年4月广东省举办的“双区”建设成效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经过这些年的努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取得阶段性显著成效,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建设迈出坚实步伐。2021年大湾区经济总量约12.6万亿元人民币,比2017年增长约2.4万亿元人民币;进入世界500强企业25家,比2017年增加8家;广东省现有高新技术企业超6万家,其中绝大部分都在粤港澳大湾区,比2017年净增加了2万多家。大湾区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粤港澳合作更加深入,三地民众获得感更加充实。

  “广东始终是全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和重要窗口,在国家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中发挥优势作用,是广东不可推卸的使命担当。”华南理工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教授、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田秋生说,要按照党的二十大要求,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增强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联动效应,提升贸易投资合作质量和水平;要积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推进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

  特别是要以建设粤港澳大湾区为统领,在扩大对外开放的领域、创新对外开放的方式、丰富对外开放的形态等方面进行创新性新探索;要在不断扩大市场开放的同时,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要在内外贸、投融资、财政税务、金融创新、科技创新、出入境等方面,探索实行更加灵活的政策体系、监管模式、管理体制。

  区域创新综合能力第一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广东始终牢记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全力推动创新工作。广东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区域创新综合能力连续5年排在全国第一。

  2021年全省研发经费投入4002亿元、研发人员超120万人、发明专利有44万件,这些指标均居全国第一。广东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张虎介绍,广东主要在四个方面下功夫:一是在加快构建全过程创新生态链上下功夫;二是在着力布局建设战略科技力量上下功夫;三是在着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上下功夫。广东企业创新能力较强是很大的特色;四是在着力融入全球创新网络上下功夫。

  通过调研分析,广东省社会科学院改革开放与现代化研究所所长邓智平发现,近年来广东创新投入尤其是基础研究投入力度持续加大,科技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创新生态不断优化。广东区域创新能力连续5年位居全国第一。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积聚一大批世界500强企业、独角兽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大学、研究所、大科学装置等创新要素资源,人才流、技术流、资金流、信息流空前活跃,创新环境不断提升。在《财富》世界500强企业中,广东增至17家,粤港澳大湾区达到25家首次超过纽约湾区,在四大湾区中名列第二。

  响当当“广东名片”

  2018年4月26日,广东省委、省政府在全省乡村振兴工作会议上提出,实施“粤菜师傅”工程,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走质量兴农之路。此后,广东省又相继提出“广东技工”工程和“南粤家政”工程。经过4年发展,“三项工程”在稳定就业大局、促进产业发展、助力脱贫攻坚、推动乡村振兴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真正实现“小切口”推动“大变化”,成为具有强大生命力和广泛影响力的“广东名片”。

  三项工程有效服务“双区”建设、乡村振兴、东西部协作等国家战略。三项工程创造了技能就业促进共同富裕的广东经验。三项工程深化了人才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广东实践。

  区域发展平衡性协调性进一步提升

  区域差异大、发展不平衡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广东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同样突出。广东珠三角地区和粤东西北地区的区域协调发展一直是存在的突出问题。为此,广东历届省委、省政府付出大量心血,从推动“双转移”到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不断努力攻克这一短板。

  邓智平介绍,近年来,广东加快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狠抓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重大项目投资布局、产业共建等,努力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全省“一盘棋”统筹机制和差别化区域政策体系保障有力,主体功能明显、优势互补的区域经济布局不断凸显,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对于二十大报告中提到的中国式现代化尤其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党的二十大代表、阳春市八甲镇官河村党总支书记廖高珍印象深刻。廖高珍与村“两委”干部带领村民走“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之路,大力发展绿色种养项目,把坚果、藿香、沙姜等产业不断壮大,让山区的生态优势转变成经济发展优势,吸引更多村民回乡安居乐业。

  乡村振兴、绿色发展是这些年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在广东的生动实践。在8月31日举行的“中国这十年·广东”主题新闻发布会上,广东省委副书记、省长王伟中说,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到广东考察,作出系列重要指示,为广东指明前进方向、擘画美好蓝图,赋予广东新的重大使命、重大机遇。     (摘自《小康》2022年12月中旬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