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天广场附近”,即今长春市新民大街两侧,是当年伪满洲国最著名的“官衙区”
“新京”城市规划
1932年伪满洲国甫一建立,各种现实条件相互叠加促成长春成为“首都”。伪满洲国成立初,日本除了军力,还涉及一个“国际形象工程”的比拼,彼时香港是英国建设的样板,青岛是德国建设的样板,上海是“国际共管”建设的样板,哈尔滨是沙俄建设的样板,所以日本当局是非常想把长春建设好的,起码在观瞻上可与其他几处地方比肩。
1932年3月,“满铁经济调查会”开始编制“新京”城市规划。随后成立了“满洲国国务院”直属的“国都建设局”,“国都建设局”制订了城市建设规划范围,确定“新京”的建设规划区为200平方公里,除近郊农村的100平方公里,以100平方公里为建设区域,其中原有建成区域为21平方公里,第一期五年建设区域为20平方公里,规划人口为50万。该规划报请关东军司令部最后定案,成为《大新京都市计划》。
《大新京都市计划》由日本城市规划专家设计,参考了19世纪巴黎改造规划、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以及20世纪20年代美国的城市规划设计理论。在规划中,道路系统采用直角交叉与方格状结合,设置环岛广场,加宽道路设计,绿化带结合公园形成绿化系统。由于大力实施绿化,1942年,“新京”人均占有绿地2272平方米,超过华盛顿一倍,是日本大城市人均绿地面积的五倍,为亚洲大城市之冠。
“英 派”
在日本近代史上,一个最重要的建筑体系被称为“辰野式”建筑体系,它因日本著名的建筑师辰野金吾而得名。辰野金吾所设计的日本银行总行和东京火车站等著名建筑,今天依然保存完好且仍在使用。作为第一代建筑师,他对日本近代建筑的设计和教育有着巨大的影响。
辰野金吾是地道留学英国的精英,他在东京帝国大学工学院就读时就是英国建筑师乔赛亚·康德的学生。乔赛亚·康德出生于1852年,1877年来到日本受聘为东京帝国大学造家科教师,他对日本近代建筑的启蒙居功厥伟,因此又被称为“日本建筑界的恩人”。
“辰野式”建筑中常见红砖与灰白色系饰带相间,顶部是像王冠一样的塔楼与圆顶设计。红砖在日语里被称为“赤炼瓦”,被很多人关注的东京火车站就是个地道的“辰野式”建筑。
辰野式建筑出现在了很多地方,比如台北的西门红楼、台大医学院附属医院等,它们的设计师近藤十郎、森山松之助等皆为辰野金吾弟子。“辰野式”也出现在朝鲜半岛和中国东北,其中京城驿(当时的汉城火车站)就是参照了东京火车站的设计,设计师塚本靖是辰野金吾弟子;奉天驿(今沈阳南站)是很漂亮的一个老建筑,今年是它建成110周年,而它的设计者太田毅和吉田宗太郎也是辰野金吾的学生。
当然长春也有地道的“辰野式”建筑,比如由中村与资平设计的朝鲜银行长春支店,那是南广场上非常漂亮的一个二层洋楼,表面有暗红色瓷砖,红瓷砖的墙壁上纵横配置白色条带。虽然名字叫朝鲜银行,可它实在是全资的日本金融机构。这座洋楼当年可是个“网红”建筑,很多老明信片里都能看到它的身影。2000年8月它被拆除了。而中村与资平在东京帝国大学的授业者也是辰野金吾,所以说研究日本近代建筑史,真是绕不开这个体系。“辰野式”建筑谱系人多势众,但究其根本是向英国学习的,我们且称之为“英派”。
“法派”与“美派”
在“英派”之外还有“法派”,在“新京”1936年竣工的伪满洲国综合法衙,可谓“气势恢宏,外形独特”,其设计师名叫牧野正巳。牧野正巳在东京大学建筑学科毕业后,为了更直接追求欧化浪潮,于1928年奔赴法国留学,跟着柯布西耶(1887-1965)继续学习建筑设计,柯布西耶是举世公认的建筑界领军人物,他最为世人所熟悉的作品是“朗香教堂”。
英法之外,再有一个参与力量就是“美派”了,“美派”以设计师远藤新为代表。远藤新1914年毕业于东京大学建筑学科,因缘际会后来竟成为赖特的“入室弟子”。而赖特是一位举世公认的建筑大师,他所设计的 “流水别墅”被称为“美国史上最伟大的建筑物”。
赖特于1916年至1922年受邀到日本进行第二代“帝国饭店”的设计。就在这个时期,远藤新一直陪在赖特身边,最后也成为他的最忠实的弟子。
1933年,即伪满洲国成立的第二年,远藤新来到“新京”,设计了“新京国际饭店”的方案,显然这是有意去模仿他老师所设计的“帝国饭店”,最终“新京国际饭店”没有建成,但远藤新却接受“满洲中央银行”的邀请,设计了“中央银行俱乐部”。这处建筑充分体现了赖特早期“草原式”的设计风格,主体建筑是今天的“长春宾馆”,花廊长亭也完整保留。
当年诸多世界顶级建筑师的亲传弟子都曾汇聚于“新京”,并留下了作品。 (摘自《老照片》第133辑,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 王逸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