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印发《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下称《纲要》),围绕11个方面出台38条举措,提出了扩大内需的总体要求和具体方案。
加快消费提质升级
近年来,内需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最终消费支出占GDP的比重连续11年保持在50%以上,汽车新车销量连续13年位居全球第一。
但当前,我国扩大内需仍面临不少制约。《纲要》明确,顺应消费升级趋势,提升传统消费,培育新型消费,扩大服务消费,适当增加公共消费,着力满足个性化、多样化、高品质消费需求。《纲要》分别从持续提升传统消费、积极发展服务消费、加快培育新型消费、大力倡导绿色低碳消费四个方面对促消费做出了部署。
万博新经济研究院院长滕泰表示,无论是从扩大内需战略,还是逆周期政策的维度,稳消费都是中国经济政策的当务之急、重中之重。只有充分认识到消费的重要性,从收入端、利率端、场景端三个方面同时发力,中国经济才能迅速扭转下行趋势,早日触底回升,开启一轮新的增长。
优化投资结构
《纲要》指出,善于把握投资方向,消除投资障碍,聚焦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努力增加制造业投资等。《纲要》对新基建也做出了具体部署。加快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卫星互联网、千兆光网建设,构建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体系等。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表示,投资要从老“三驾马车”(制造业、基建、房地产)转向新“三驾马车”(制造业、基建、服务业投资),新“三驾马车”投资的重点方向有两个:一是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二是提升人力资本。
刘世锦认为,如果还像过去那样,把投资的重点放在基建、房地产中的大型建筑安装工程,这种想法和做法不符合实际需求,会形成新的烂尾工程。更重要的是资源错配,这是要误大事的。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表示,重点鼓励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高端制造业和服务业投资、教育和卫生等社会领域投资。这方面的重点是深化投融资机制改革,在基建领域向更多民企打开大门。
发挥对外开放的促进作用
《纲要》专门提及了“发挥对外开放对内需的促进作用”部分,对促外贸外资提出了更多举措和方向。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魏建国表示,《纲要》提出“优化促进外贸发展的财税政策,不断完善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关税制度”,释放出重要信号。当前仍存在一些阻碍外贸发展的因素,比如一些药品、医疗器械和关键医药技术的进口关税仍然很高。同时对出口还要加大财政的支持力度,比如加大税收减免等。
“推动商签更多高标准自由贸易协定和区域贸易协定,完善财税政策和关税制度,是应对西方国家对我国越来越激进的贸易打压。”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曾刚表示。在曾刚看来,接下来我国将更多强调“进口”的高品质,特别是支持新技术、研发设计等高端服务的进口。建议未来更多以进口为纽带,推动中外在科技创新、卡脖子技术攻关、关键零部件生产等领域投资、生产、营销合作,通过引进优质生活用品,丰富国内生产供给。
超大特大城市瘦身健体
《纲要》还指出,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重要支撑,把扩大内需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有序衔接起来,使之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历史阶段,我国城镇化进程面临增速换挡。截至2021年底,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提升至64.72%。
中小城市研究院院长牛凤瑞分析,城市的消费更加多样化,提高市民化质量,有利于提升消费的水平和消费质量。同时,公共服务产品的提供有一个规模化效应问题,城市人口更集中,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效率也更高,进而能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纲要》要求,推进超大特大城市瘦身健体,严控中心城市规模无序扩张。完善大中城市宜居宜业功能,支持培育新生中小城市。湖北省社科院研究员彭智敏分析,未来超大特大城市、强省会的重点是城市功能的提升,要与周边地区有明确的分工,一般制造业应往周边地区转移。
牛凤瑞认为,中心城市、强省会的关键是在于质量的提升、在于新兴产业的发展和对周边地区的带动作用,而不是简单地扩张规模。 (摘自12月16日《第一财经日报》 祝嫣然 缪琦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