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内疫情防控政策调整,社会面感染者人数增多。12月以来,全国多地均发布要求,发热门诊应开尽开。但医院更容易成为疫情扩散的“放大器”。
减少院感风险
此前,国内对院感防控要求极为严格,若发现新冠阳性人员,需及时报告疾控部门,确定医院内密接,在明确范围内进行封控和消毒,阻断感染传播。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感染病科主任胡必杰说,现在国内疫情防控的目的发生了变化,一是最大程度降低新冠危重人数和死亡人数,二是建立人群中有效的免疫屏障。在此前提下,“(院感标准)必须要改了。医疗机构的疫情传播风险更大,我们希望医护人员尽可能少感染、晚感染”,在未来疫情高峰到来时能顶上。
感染的风险不只是在医院内。随着社会面感染者增加,多地已有一些医务人员在住所查出新冠阳性。近期,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疫情防控工作线上会议上,感染科主任张文宏提到,现在社区感染的可能性更大,如果不注意院感,社区感染叠加医院内传播,病毒传播速度将非常快。
“一定要分层处理新冠感染人群,根据目前研究,99%的感染者都是无症状或者轻症,这些人不需要到医疗机构。”胡必杰说,现在最关键的是要告诉大家,99%的人群,千万不要去挤兑0.1%(重症以及危重症病人)的医疗资源。
少感染、晚感染
在胡必杰看来,伴随奥密克戎的致病力大幅降低,“新形势下,大家要做好思想准备,接受一个事实——新冠病毒可能谁也躲不过去。”多位专家预计,国内的感染高峰将发生在未来1-2个月内。
面对第一波大规模冲击,能否有足够医护人员至关重要。2022年1月,奥密克戎席卷美国,新冠感染患者激增。因感染或请假,近1/4的美国医院表示医护人员严重短缺,有机构不得不将一些常规手术改期。
及时识别感染者,是防止医护人员大规模感染的重要手段。在德国,医院、养老院等重点场所人员每周要进行两次抗原自测,另外,肿瘤科的医护人员被要求每天测一次核酸。
在胡必杰看来,如果短期内,一家医疗机构的医护感染人数上升过快,院感防控需要动态调整,比如要求重点部门的医护人员每天核酸单管检测,阳性的感染者迅速隔离,让感染的速度降下来,这考验各个医院的日常管理能力。他提到,目前医疗机构不能动辄关闭病房和门诊、急诊,可以用核酸Ct值精准研判和隔离密接者,精准防控,甚至可以避免医务人员不必要的“非战斗性减员”。
香港中文大学呼吸系统讲座教授许树昌介绍,香港在预防医护人员感染的做法中,除要求其佩戴N95口罩,也包括全部接种新冠疫苗。
阳性患者如何收治?
在“新十条”提出的优化措施中,都明确围绕一个防疫重心,如何保护脆弱群体。新加坡等不少国家与地区面对多轮疫情高峰时,都要求禁止对医院病房的探访。
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感染科副主任医师郭威看来,“目前还在住院的病人,大多是有基础性疾病,肯定不能出现聚集性感染。”他介绍,设置缓冲病房是一个解决办法。目前,同济医院将所有要住院的病人,在查验核酸证明后先收治缓冲病房,显示阴性后,第三天转入普通病房。
郭威强调,院感防控面临一个“两难选择”,即如何平衡加强新冠的院感防护与推进病人的救治工作。他解释说,不设置缓冲病房,则难以在一线发现阳性病人。但另一面,如果医院对缓冲病房管理严格,也会降低收治效率,“缓冲病房有特殊的要求,医疗资源的占用率更高”。
胡必杰提到,目前所在的医院正采用各种措施,降低高危人群的重症化,包括早期识别重症化人群的信号,增加抗病毒药物,但“两周后如果迎来高峰,可能就不够了,所以现在也要升级和扩容重症救治力量”。
“如果处置不好,很可能会出现医疗挤兑。”郭威说,“我们还是要尽量‘软着陆’,不要短期内造成感染人数激增。”在他看来,每个医疗机构能起的作用是有限的,希望在全社会进行更多宣教,让大家在这个阶段加强防护。 (摘自《中国新闻周刊》2022年第47期 杨智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