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生老病死凝练成小说

香港小说家西西

作家文摘 2022年12月23日 ·一把青·

  中国香港作家西西因心脏衰竭于12月18日逝世,享年85岁。西西是香港文学重要作家,原名张彦,广东中山人,1937年生于上海,1950年随父母移居香港,曾任教职。西西的著作多元,包括诗、散文、长短篇小说、书评等40多种。2022年5月23日,西西获第十六届香港艺术发展奖之“终身成就奖”。

  

  西西作品中最典型的,要数《我城》。小说的创作背景,是70年代中期,西西认为文学上冷漠阴暗的调子不合她的个性,于是决定写个活泼的小说,关于年轻的一代,写他们的生活和他们的城。于是有了中学毕业生阿果的故事,原型是她的弟弟,在电话公司工作,把每天的故事告诉西西,她在厨房里完成了小说:阿果在父亲死后,一家人搬往新居,引出一连串的人物,小学生、公园管理员、木匠、家庭主妇、航海电工,以及一系列社会事件,石油危机、环境污染、香港水荒、治安问题。植根于生活的故事,西西又施以童话化的魔法,城市身世的来龙去脉蕴藏其中,再拆解成一个个微小的我,灵动鲜活、充满盼望。

  城市在变,人也在变,西西自己也是一样,我们乐于见到,每个阶段的她,都交出了漂亮的答卷。

  邵氏电影麾下一众早期娱乐记者,西西、亦舒,皆是成员之一,而其后的走向,却大相径庭。亦舒深耕都市言情,启蒙现代女性周旋于爱恨,西西笔下的爱情,则以更中性化的角度看待女性问题,聚焦的不是情场如战场,而是更幽微寂寥的女人心事。

  例如《像我这样一个女子》,主角是一位继承姑母手艺的殡仪馆化妆师,她逃避自己的职业,怯懦于与男友的关系,开篇即阐明,“像我这样一个女子,其实是不适宜与任何人谈恋爱”。再像《感冒》,32岁的小鱼到了年纪,听从父母之言顺理成章地进入一段婚姻,作者引用大量诗词映照主人公内心世界的变迁,借一场长久的感冒比喻对婚姻爱情的种种不适,表现女性对现实的挣扎取舍。

  西西对于自己的感情世界着墨不多,她单身未婚,与母亲妹妹同住,她笔下的爱情,冷静而有距离,又细腻得不可能与她无关,卡夫卡说写作,是“拆掉生命的房子建筑小说”,生活中的动荡与伤痛,西西都能熔铸进作品里。譬如经历乳癌,她写下《哀悼乳房》,治疗前后的彷徨、病中的疗程与食谱,她兼容并包,逐一收录,当然是小说家的职责所在,对病人即作者来说,却并非不是一件残忍的事。在更后期的《白发阿娥及其他》中,她又借老婆婆阿娥写自己的晚年心境,从小时候由大陆逃难来港,到教会领牛奶,到与越南船民擦身,回归前的移民潮。

  在那些手法的尝试、魔幻主义与存在主义的使用之余,西西更崇高的意义,是她以自身印证了萨义德所言艺术家的晚期风格,是处理自身与时间抵牾的一种态度,终结了与秩序的纠结与交流,站在社会的边界,并将生老病死,凝练成小说的维度。

  2009年,因癌症化疗后遗症右手失去知觉,需做物理治疗的西西,把自己多年来为训练双手缝制的毛熊玩偶集结成书,看似手工集锦,而衣饰模样皆有历史考究,皇帝熊、曹雪芹熊、水浒传熊、凯撒大帝熊,包罗万有似是人类学博物馆。

  纪录片《他们都在岛屿写作》拍摄西西特辑(见图),文友遗憾她患癌后右手难以持笔,影响写作进度,她却丝毫不以己悲,向镜头展示左手写字、在小小的家中如何借助筷子一只手拧干毛巾,兴致勃勃地带访者参观她念书和教书的学校,家旁边的市场与街坊,调侃自己过的清苦知足,笑言写作是一个人的事,“其实不只是家里人不理你写作,在整个香港也没有人理你写作”。    

  (摘自2018年10月26日《新京报·书评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