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干:收复青岛的关键人物

作家文摘 2022年12月23日 ·刘宜庆·

中日鲁案交涉委员会谈判现场

1912年9月,陈干与孙中山等合影于济南(孙中山右后第一人为陈干)

  陈干,山东昌邑人,字明侯,年少胸怀报国之志,投笔从戎。陈干的一生,最为时人称道的是于1922年对日本外交谈判,成为收复青岛乃至山东主权的关键人物。

  鲁案砥柱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对青岛蓄谋已久的日本,在胶东半岛开辟了日德战场。日军打败了德军,取代了德国在青岛的地位。日德战争期间,陈干奉命调查日德战区人民死伤和财产损失情况,汇集成《欧战拾遗》一书。

  1916年,袁世凯死后,黎元洪出任大总统。陈干一度任山东省政务厅长,翌年辞职退居青岛,投身反日爱国斗争。

  1922年华盛顿会议上,中日代表经过谈判签署《解决山东悬案条约》。1922年3月,时势再次将巴黎和会代表王正廷推向外交斗争的风口浪尖,他被北京政府任命鲁案善后督办,主持接收山东权益。9月5日,黎元洪任命陈干为鲁案中日联合委员会第一部委员,交涉日本归还山东问题。

  陈干在对日谈判的过程中,不畏列强欺压,他表示:

  对鲁案应争主权,不争浮利。争土地不争房子。争永远不争暂时。宁受其强权一时压迫,决不由我辈认可半个字。

  他坚持先收回再谈开放。在谈判中,他对北洋政府在外交上的软弱、无能甚至腐败非常痛心,指出:“中国外交多败于奴性外交,此后纠正办法,只有倡主性。盖我不为奴,孰得而奴之。”

  陈干在查阅第38次谈判会议记录时,意外发现王正廷与日本签订“别纸约定案”,允将中日间电报通讯及海陆联络、增设,悉与由中日两国共同处理。陈干发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之后,致函王正廷,提出“别纸约定案”与鲁案无关,“阁下为鲁案善后督办,并非为全国善后督办,且因一区区青佐线(青岛至佐世保)将全国交通送出,亦太不值。”陈干及时发现问题,最大限度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利益,据理力争,如期完成收回青岛协定签字。

  1922年12月1日正午,中日鲁案交涉委员会第一部委员举行最后一次会议。中日双方彼此校定《山东悬案细目协定》正文及附件之后,由王正廷和中方第一部委员陈干、唐在章、徐东藩代表中国政府签字。协定明确规定:青岛于12月10日正午交接,日本驻青岛守备军在交接以后20日内撤尽。

  由于陈干在外交谈判中不屈不挠,抱定为山东“看家护院”的使命,所作所为得到官方和民间的一致好评。康有为书“鲁案砥柱”赠予陈干,以志旌扬。青岛接收后,陈干将办理鲁案交涉时往来的重要函件汇集成册题名《鲁案》。

  招安孙百万

  日本人明着一套暗地一套,为中国收回青岛不断地制造麻烦。日本军人勾结盘踞在崂山深处的土匪头子孙百万,制造了绑架案。

  1922年11月,青岛防务接收仍没有确定,崂山的孙百万土匪队伍“胶东游击队”却已经进入市区。日方首先裁撤了李村、四沧一带的警力,由日本浪人纵匪下山,然后由日本日金银行出资20万大洋让孙在位于中山路附近的三义栈设立“机关”。

  孙部2000余名土匪进城后,抢劫商号,引发社会动荡和百姓恐慌。11月30日,青岛商会会长兼青岛自治筹备会理事长隋石卿与从济南来青的监收专员茅少甫被孙匪绑架至崂山,并密谋在青岛接收日,绑架中方接收专员制造全市混乱。

  次日,刚升任外交部总长的王正廷得知该案后,立刻严重警告日本公使和青岛守备军司令,同时令进驻青岛的2000名军警做好武力解放人质的准备。此时,陈干挺身而出,决定招安孙百万。

  当孙百万见到孤身一人的陈干,非常吃惊。面对土匪头子,陈干说:“眼下青岛接收在即,家乡父老堂堂正正做中国人的日子马上就要到了,孙司令难道肯死心塌地去做令亲者痛而仇者快的傻事,枉背一个千古骂名吗?”然后,陈干为孙百万分析形势,指出三条道路任他选择。其中上策是孙百万率手下和陈干携手出山,孙百万仍然当司令,手下人马改编成“胶东游击总队”常驻青岛。第二天清晨,孙百万率领2000人马护送隋石卿、茅少甫回到青岛市区。

  陈干招安孙百万,为顺利收回青岛搬掉了最后一块巨石。1922年12月10日青岛回归,成为20世纪中国主权回归的首例和改写弱国外交的开篇。

  尽管青岛的主权回收留下了盐田、观象台等后遗症,但有一个小插曲,别有意味。1923年2月11日,春节即将来临,山东省长熊炳琦兼任胶澳督办,给陈干写了一封信:“提督楼之油画,系由比大将赠送阁下之物,请即派人取去为荷。彼此相知,闲言莫由得入,勿庸过虑。”由比光卫是日本青岛守备军司令官,将他在青岛提督楼的一幅油画赠送给陈干,这应是向陈干表达敬意。

  马下诗人

  陈干自1902年离家从军,戎马倥偬,踪迹所至,家国情怀激荡,作诗抒发胸襟,以此明志。民国初年,陈干将其诗文结集,题曰《倥偬集》。后出版时,于右任题写书名。吴稚晖曾为此书作序,序文写道:

  明侯先生……能将十万雄师,顾其状貌于英伟之中,有高洁气,若山林隐逸之士……

  陈干有两次解甲归田,利用时间,编撰著述,留下家乘国史。陈干办理鲁案都不从心愿,于1923年底再度解甲归田,将康有为题写的“倦飞”横匾挂于书房门上,励志闭门著述,《鲁案》《经国文钞》《诗选》等均在此时写成。

  经过接收青岛和办理威海卫调查之后,陈干认为强国强民,加强国民教育,势在必行。为此,他大力支持发展青岛市中等教育,积极参与胶澳中学的创建,从1924年建校至1927年为国捐躯,他慷慨解囊,倾其所有,每月为学校捐赠大洋600元。

  陈干曾在青岛结识康有为,并过从甚密。1923年康有为游泰山时赠陈干“岩岩巨石,矗矗高峰。潺潺涧流,落落长松”,以这幅联语来形容陈干的生平和品格,可谓贴切。

  (摘自12月1日《齐鲁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