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调元是四川罗江人,生于1734年,卒于1803年。李调元一生著作丰富,是与张船山、彭端淑并称为“清代四川三才子”的著名戏曲家、诗人。陈琮是四川南部县人,生于1731年,卒于1789年,是清代著名的治水专家。李调元与陈琮之间,有着不同凡响的深厚友情。
明末清初,为了振兴四川,培养更多治理国家的官吏,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四川按察使刘德芳决定,在已经废弃的文翁石室原址上兴建一所公办书院,取名为锦江书院。乾隆十七年(1752年),21岁的陈琮入读锦江书院。三年之后,21岁的李调元回到故里,也进入锦江书院就读。他们两人就在这里相识了。
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25岁的陈琮在乡试中列为“备取副榜”,被送往京师国子监读书。三年后,陈琮参加吏部选员考试,第二年,30岁的他被授予顺天府直隶州州判。就在这一年,27岁的李调元在科举考试高中进士,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两个人在一场就职典礼上意外重逢,友情与日俱增。
才华横溢的李调元无论是在京城、还是辗转于广东等地为官,始终不忘记做学问。他曾编纂了一部历代四川学人著述的专辑,取名为《函海》。这套丛书堪称一部古代巴蜀文化的“百科全书”。就在这时,一场大祸降临到李调元身上。
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由乾隆皇帝亲自主持编纂的《四库全书》修编印刷成书。李调元奉旨将其中一部《四库全书》护送到盛京(今辽宁沈阳市)文溯阁保存。在经过永平府卢龙县时,卢龙县知县郭永泰命人把装书的车辆集中停放在馆驿停车场,并盖上茅草防雨。半夜,车辆上盖的茅草忽然着火,看守的士兵赶紧泼水扑灭了火。不过,在泼水时,有少量水渗入书箱中,让极少数的几十本书留下了水渍印记。当全书送到盛京文溯阁返回京城后,李调元没有隐瞒这一情况,向前来查问的按察使永保作了汇报。而这个永保在吏部任郎中时,就与李调元结下了梁子,于是乘机报复,上奏朝廷,诬告李调元玩忽职守,致《四库全书》受损,乾隆闻讯大怒,下旨将李调元罢官、下狱,并发配新疆伊犁。幸好有直隶总督袁守侗百般求情,最终,已经被押送到涿州(今河北涿县)的李调元没有远谪伊犁,暂住京郊通州。
此时,已经升任正四品永定河道的陈琮,听说李调元蒙冤被关在刑部大牢的消息后,赶紧派人前往狱中探望,并赠送200两银子。就在这时,陈琮听说花费李调元大半生心血编纂的《函海》一书的雕版因尾款未付,作坊老板不肯将刻好的《函海》交给李调元。陈琮马上出资将这部书稿雕版赎回,从而保证了这部巨著的出版。后来,《函海》付梓印刷时,李调元专门写了《函海后序》附于书后,记载了陈琮资助一事。
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朝廷允许李调元返回四川老家。临行前,李调元专门从通州来到陈琮衙门所在地河北固安县。陈琮留李调元住了三天,并提出两家结为姻亲。李调元的二儿子李榕聘陈琮二女儿,陈琮的第六子陈观林聘李调元的六女儿。
陈琮作为专门主管河道治理的官员,在亲自上河道巡视之余,开始著书,将多年来治理水患的得失加以归纳,撰写出一部《永定河志》。成书之后,他把书呈送给直隶总督刘峨。这年五月,乾隆皇帝外出巡视驻扎在宛平县的汤山,刘峨将此书呈报给乾隆皇帝。乾隆皇帝阅后下旨让陈琮马上来觐见。就在乾隆接见陈琮三天之后,陈琮突发疾病去世。乾隆闻讯连称:可惜!可惜!
直到两个月后,李调元才得知陈琮去世的消息,他当即大哭一场。回到住处,李调元久久难以入眠,遥望北方,提笔写下了《哭陈蕴山一百韵》。 (摘自12月14日《华西都市报》 贾登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