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的演讲能听懂吗

作家文摘 2022年12月23日

  今年北京师范大学校庆,拍了个电影叫《无负今日》,三个小短片。其中第一个讲的是1925年,国文系教授黎锦熙在女师大教室里讲课,他拿鲁迅《故乡》中的一句做语法分析,“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二千里左右,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黑板上有板书,正是黎先生在《新著国语文法》中用的句法图解,讲句子的主干和枝叶。正讲着课,鲁迅来了,站在教室门口听,被黎先生请进教室。课散了,黎锦熙和鲁迅在校园里溜达,黎锦熙说,梁任公今天在师大演讲,你要不要去听。

  转场是梁任公在师大校园里演讲,虚化处理,梁启超不出声。电影《无负今日》这段演讲戏中,最重要的情节是黎锦熙认为梁启超那一口广东话听不懂,边上的钱玄同说,我们正要成立“数人会”,推广标准国语。刘半农、赵元任、林语堂都参与此事。

  国语该是什么样,国语该如何发音,这件事争论了几十年。简单来说,当年有一场“京国之争”,王照及学生王璞等人主张用北京话当“国语”,吴稚晖、钱玄同等人主张用南京官话或者武汉话为“国语”。

  日本人的言文一致运动确定以首都的东京话为标准口音,中国确定普通话读音,就要以首都读音为标准吗?要以哪个首都为标准?是满清的北京还是民国的南京?1917年8月,钱玄同给陈独秀写过一封信,号召新文化运动要担当制定“标准国语”的政策,他说“日本以东京语为国语,德国以柏林语为国语,故我国当以北京话为国语”,陈独秀回复说,用国语为文,当然采用各省多数人通用的语言。北京话也不过是一种特别方言,哪能算是国语呢?

  1924年2月,瑞典语言学家Bernhard Karlgren给赵元任写了一封信,鼓励他放弃一种发明出来的语言,转而使用一种有一大群“自然地把它作为母语说”的“活语言”。Bernhard Karlgren说,你不能人为地编造一种语言,让它在一群分歧很大的方言之中成为一种自由使用的语言。如果你不放弃乌托邦式的努力,一种语言就越过你的头顶,自然发展成一门不那么高级的语言。赵元任、钱玄同和黎锦熙成立“数人会”,放弃1913年的杂交国语,转而提倡北京官话。这就是《无负今日》中的那一段戏的由来。    (摘自《新民周刊》2022年第46期 苗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