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随着“新十条”深入实施,北京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工作重心从防控感染转到医疗救治上来,工作目标也转为保健康、防重症。北京349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承担起发热、咽痛、咳嗽等11种症状的救治工作。
调剂药品,分级诊疗
身边亲友不断感染,网上、身边药店却一药难求,这让刚出差回京的李女士有些恐慌。她决定到小区南侧的椿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测抗原,也顺便买些连花清瘟,“没想到网上买不到,服务中心也没药”。12月13日9时30分许,记者接到了李女士的电话,“今天一早我买到药了,”她高兴地说,“你赶紧去排队吧,兴许还能买上。”
近期,不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面临连花清瘟、布洛芬等对症药品紧张问题。多位医生表示,虽然缺药,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都在紧急调剂相关药品。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面临感染人数激增等情况,人手短缺问题在多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也不同程度存在。但不管是阳性患者还是其他疾病患者,秉持“一个也不放弃”原则,相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也在想办法应对,各家中心普遍采用开通24小时热线、线下+线上问诊、增强医疗力量等措施,下大力气解决居民就医问题。
密云区的鼓楼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将中医科及其他相关诊室全部开放。在保障集中隔离点等抽调人力情况下,中心要求医生全部返岗,中医科开放了8个诊室,8位医生同时坐诊;全科开放有6个诊室,12位医生同时坐诊。针对中午、晚上时段,全科诊室也安排了医生值班,从而为居民不间断提供医疗服务。
为提高诊治效率,该中心还全面调整了所设窗口布局,在二层、三层均增设了收费窗口,并安排志愿者专门服务利用自动缴费机缴费的老人。该中心还在后院一处独立区域建起一间“智能无接触发热哨点”。对于体温超过37.3℃的患者,医生会将其引导到发热“哨点”,双方利用对讲设备沟通交流,并通过可视电话、一体机等进行转诊和信息报送,全程实现无接触流行病学史采集、医学检查、隔离、转诊呼叫、信息报送等工作。
据介绍,自12月8日至12月12日,该中心就接诊患者10172人次,其中发热、咽痛等11种症状患者230余人次,通过热线为居民指导用药1000余人次。
“绿色通道”保障及时就医
回龙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公布了4部热线,其中两部专为孕产妇服务,且安排有专人守护,确保家庭医生能第一时间处置。对于感染后症状较为严重的患者,医生们不仅在线开处方、在线指导,还会安排志愿者送药上门。此外,该中心还分别为独居老人、孕产妇、儿童以及需要透析、放疗化疗患者各自建立了台账,并派出家庭医生一一对接。
家庭医生们和社区居委会互相配合,也同昌平区中西医结合医院、积水潭医院等医联体医院联动,对有外出就医需求的患者提供预约、转诊“绿色通道”。
前不久,58岁的林先生突然晕倒,消息自社区反映至中心,医疗专班的医生们第一时间联系积水潭回龙观院区就诊。林先生CT显示是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室积血。因患者病情危重,积水潭回龙观院区建议转诊。医疗专班又立即联系北大国际医务科负责人,组织脑外科医生进行线上会诊,了解病情后紧急转诊。当日12时22分,林先生进行了急诊手术。协调转院整个过程仅用了1小时10分钟。
一天清晨,康女士在家中意外摔倒,左眼睑被玻璃划出2cm伤口。医疗专班接信后第一时间电话指导她处理伤口,并联系就近医院进行缝补手术。然而因为伤口在脸上,几家医院回复说达不到康女士希望的“缝针不留疤”效果。医疗专班一边安抚康女士情绪,一边协调昌平区中西医结合医院进行处理。
在调查中记者还发现,在应对突发而至的感染患者激增的同时,不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还利用已经建立的“健康档案”,对老人等重点人群进行妥善医疗服务。大安山乡地处房山区西北部深山,辖区内住有4000余名老弱病残。考虑到乡亲们出山看病难,大安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60岁以上的500余位老人全部建立了“健康档案”,并开展起“视频问诊”医疗服务新模式。该中心负责人王金辉告诉记者,中心还提前对一些慢性病人的用药做了安排,“为避免交叉感染,我们提前开了‘长处方’,一次给他们开两个月用药”。 (摘自12月16日《北京日报》 张淑玲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