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流运动与另一种“生活方式”

作家文摘 2022年12月27日 ·龚丹韵·

  近几年,潮流运动在年轻人中持续火爆。前有“新三板”(冲浪板、桨板、滑雪板),后有飞盘、腰旗橄榄球,再加上骑行、越野、攀岩、射箭……从多年前默默无闻的小众运动,忽然变为“潮流网红”,它们是否带有相似的特征与共性?契合了当下年轻人怎样的精神诉求?

  凭热爱自学成才

  张弦2002年来上海工作,攀岩只是他的业余兴趣。当时玩攀岩的人很少,上海体育馆的攀岩馆是他记忆中上海仅有的两个攀岩馆之一,除了周末外,场地里一天碰不到3个人。当时这批玩家只能自学成才,或是看国外的教学DVD,或是向体院的朋友请教。

  李闯是一名资深滑板爱好者,也是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青少年与教育社会学研究室助理研究员。2002年,他刚开始玩滑板的时候,在北京买一块滑板花费要上千元。而现在,一块入门级整板,300元以内可以搞定。与攀岩类似,滑板也成为新的奥运会项目。进入体育新课标后,如今北上广等一线城市的小区里,随处可见玩滑板的孩子。

  2018年,张弦辞去本职工作,计划专门经营攀岩场地。2019年,他的攀岩馆在长风大悦城楼顶开张。据张弦观察,玩家中,青少年比较多。

  李闯从社会学角度分析认为,这一代年轻人,喜欢展现自己,通过更有趣、有内容的东西;喜欢体验新奇,市场也提供了丰富的选项。而一项“新”运动,有人把它延伸为一种时髦的生活方式,有人把它作为一次性打卡活动,有人玩上瘾,也有人就在朋友圈晒一晒。背后不只是因为运动本身,更是它们恰好对应了年轻人的这些价值诉求。

  弱对抗、重认同

  摄影师MZ(网名)是一位运动达人,他介绍,飞盘这项运动囊括了足球的跑动、篮球的传接、橄榄球的规则,是一个“综合体”。一场标准的飞盘赛,需要满场跑,运动强度相当大。可以只进行双人、三人的抛接练习,或5人制非标比赛,形式比较自由。

  早上6点,天山公园,一群练早盘的人已经准时到了。早盘不打比赛,对场地没要求,公园完全免费,可谓零成本。两三人一组,你丢我接,纯粹练习抛接技术,可以快速进步。有人还要上班,出身汗就走。也有自由职业者,从6点打到11点。MZ身边有朋友打完免费早盘,觉得自己一天都充满活力,工作效率变高了。

  与传统体育项目比,为什么飞盘的社群属性那么强?MZ感觉,这项运动本身就强调“爱与和平”。比如飞盘规则中不允许身体接触,排斥冲撞对抗。无论胜负,队友或对手很容易在场下成为朋友。

  李闯发现,潮流运动的一大特征,就是普遍缺乏冲撞对抗,规则中很少有身体接触。比如飞盘、腰旗橄榄球等,而板类、骑行、越野、攀岩、射箭等,更是个体的自我对话。对这一代年轻人来说,分胜负不再是运动的最高价值,回归生活日常、回归内心喜爱更为重要。

  注重与自我内心对话

  设计师屠炜钦(网名R2)从小喜欢水上运动。作为国内第一批玩家,他同样独自摸索,之后在青浦成立了皮划艇俱乐部。

  冲浪板、桨板、滑雪板,如今被称为“新三板”运动,也是时尚代名词。青浦知名露营地老谷仓,成为屠炜钦的桨板体验点之一。他在老谷仓附近的河道放了五六个桨板,供露营者免费体验。结果,近1/3的露营者体验过后,都表示想买一块板,以后带出去玩。桨板价格从2000元到7000元不等,可折叠成登山包大小。

  “我们只做熟人社交,不求量。”屠炜钦在金泽镇开了一家桨类主题咖啡馆,分享营地、聚会的内容,也承接桨板专业培训。他说自己拒绝的培训单子比承接的单子还要多,比较挑客户,希望学员真正喜欢水上运动,而不是随便玩一下。

  屠炜钦发现,前来培训的人以80后为主、90后为辅,00后相对偏少。为何如此?他的答案是:桨板运动选择的是一片宁静,无马达、零碳。“想摆脱烦恼、焦虑,寻求心灵安静,就会爱上桨板。”他说,“这是一项自己与自己对话的运动。”

  无独有偶,一位飞盘玩家说,从走进飞盘场地的那一刻,就把白天的工作和烦恼抛诸脑后,进入一个新世界。国际上,研究生活方式运动的学者,很多其实来自青年与城市空间研究领域。“根本上,这些运动是青年文化,而不是体育文化。它们不是以竞技体育为价值导向的。”李闯说。    (摘自12月19日《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