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解质饮料抢购潮背后

作家文摘 2022年12月27日

  近日,电商渠道上,多款电解质饮料均出现了爆单情况。

  据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新冠肺炎诊疗方案(试行四版、第六版,第八版)和中国疾控中心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公众预防指南:膳食营养临时指南》都有“注意水、电解质平衡”“适量补充含一定量电解质的饮用水”的注意事项。

  电解质饮料行情一片火热。不过,刨去眼前的热闹,电解质饮料在我国的发展情况却称不上红火。长期以来,由于饮用场景有限,电解质饮料一直只能算作“小而美”的细分赛道,销售规模一直偏小。

  2016年起实施的《饮料通则》显示,电解质饮料与运动饮料、维生素饮料、能量饮料和其他特殊用途饮料都被归于特殊用途饮料这一大类。

  电解质饮料起源于美国。1965年,佛罗里达大学为美式足球队发明了一款运动饮料,首次尝试在其中添加电解质成分,运动后饮用,能维持运动耐力、维持体液平衡、快速补充水分和促进新陈代谢,这是最早的电解质饮料,也是著名品牌“佳得乐”的雏形。

  国内的电解质饮料起步则稍晚一些。上世纪80年代,健力宝研发出一款添加碱性电解质的饮料,但受限于公众对该品类的认知,电解质饮料在当年并没有打出名气。

  真正让电解质饮料走进国内大众视野的,是外资品牌。1980年,日本大冢制药株式会社研发出的电解质补充饮料宝矿力水特诞生,并在2003年将产品正式引进中国市场。作为运动饮料开创者的佳得乐(GATORADE),则在被百事集团收购后的2005年正式进入中国。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尽管电解质饮料的发展历史悠久,但这一品类在国内的销售规模与品类发展历史却称不上匹配。

  在行业报告中,电解质饮料往往被归为运动饮料大类。即便是作为赛道领头羊,佳得乐在中国市场的销量也只停留在“小而美”程度。与佳得乐销量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红牛。红牛是能量饮料赛道龙头,2019—2021年,红牛销售额均超过220亿元,是佳得乐销量的22倍。

  电解质饮料市场规模较小的原因,与其消费场景局限密切相关。在大量科普报道中,在运动中和运动后饮用电解质饮料,比饮用普通矿泉水更有利于预防肌肉发生痉挛。但也有专业人士指出,如果运动没有造成钠、钾等溶质的流失,就喝进大量电解质性饮料,则可能会打破人体水电解质的平衡。

  因此,比起主打提神解困、消费场景更加广泛的红牛等能量饮料,电解质饮料对饮用场景和状态均有较多限制,市场规模也因此偏小。

  不过,随着新玩家的入局与国内消费趋势的变化,近年来,国内电解质饮料赛道的格局也有所改变。根据《2022电解质饮料趋势报告》,2021年4月-2022年3月期间,电解质饮料一举超越能量饮料和维生素饮料,成为水饮赛道的新风口。(摘自12月20日-26日《时代周报》 李馨婷 叶曼至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