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阳社骨干
刘一梦(见图),出自蒙阴县垛庄镇的燕翼堂刘氏家族,名曾容,笔名一梦,又名大觉,1905年出生。他生性聪慧,自幼爱好文学,熟诵唐诗三百首,高小毕业后,他考入临沂山东省立第五中学就读,接触到反帝反封建的新思想、新文化。1921年,他考入济南商业专科学校,后又考入国立东南大学文学系。
1923年,中国共产党领导设立的培养革命干部的高等学校——上海大学创办,陈望道、邓中夏、瞿秋白等先后到校主持校务或担任教师。为追求真理、向往光明,刘一梦和叔叔刘晓浦转入上海大学,同年他们加入中国共产党。
刘一梦从小酷爱文学,他较早加入了太阳社,并成为社内党组织负责人之一。太阳社是1927年秋在上海组织成立的文学社团,其主要成员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从实际斗争中转移到上海从事文化活动的共产党员。他们有相似的斗争经历和共同的思想基础,在文学主张与创作上,积极提倡革命文学,反映工农大众的生活与斗争,反对国民党的文化围剿。
正是在这段时间,刘一梦开始在《小说月报》《莽原》半月刊、《太阳月刊》等杂志上发表小说,他是中国从事无产阶级文学创作最早的实践者之一。刘一梦的小说通篇不提革命,甚至也不交代时代背景,只是选取生活中的一角,致力于刻画生活在其间各种人物的悲欢离合,以人物鲜活的切身感受,展现那个时期的真实现状。
得到鲁迅好评
1929年,作为太阳社丛书之一,刘一梦的短篇小说集《失业以后》由上海春野书店出版,成为他为数不多流传于世的文学作品。这本书收录了《失业以后》《工人的儿子》《谷债》《雪朝》《车厂内》《斗》《沉醉的一夜》《暴民》八篇作品。
出人意料的是,小说集得到了鲁迅的好评。鲁迅在《我们要批评家》一文中写道:“这两年中虽然没有极出色的创作,然而据我所见,印成本子的,如李守章的《跋涉的人们》、台静农的《地之子》、叶永蓁的《小小十年》前半部、柔石的《二月》及《旧时代之死》、魏金枝的《七封信的自传》、刘一梦的《失业以后》,总还是优秀之作。”不过,鲁迅似乎并不知道刘一梦是太阳社作家,认为像《失业以后》这样的作品,是“每一个文学团体以外的作品,在这样忙碌或萧闲的战场,便都被‘打发’或默杀了”。
除鲁迅外,有“革命文学第一声”之称的作家蒋光慈也对《失业以后》青睐有加,称刘一梦是“最早地描写了中国产业工人的形象”。蒋光慈1930年编选的《中国新兴文学短篇创作选》,不仅把刘一梦的《失业以后》收录其中,而且还将《失业以后》作为该书的主标题。
用文字战斗
1928年,日本帝国主义借口保护本国侨民,占领济南,制造了骇人听闻的五三惨案。刘一梦满腔愤怒地写下诗歌《国殇》:“‘五卅’血未干,‘五三’血又淌,国仇家恨,刻骨难忘/来啊,杀豺狼,毁家誓死到沙场!”
1929年2月,刘一梦任共青团山东省主要负责人。为团结教育广大青年学生,他利用《济南日报》版面创办了《晓风》周刊。刘一梦兼任该刊主笔,以“大觉”为名,先后发表了《论新现实主义》《当前文艺运动之趋势》《论文学上的现实主义问题》等文章,团结了大批进步青年。
同年4月,刘一梦被叛徒出卖,不幸在济南被捕。敌人如获至宝,妄图从他身上打开缺口,得到山东党员、团员名单,对他软硬兼施、威逼利诱,从封官许愿到使用酷刑,无所不用其极。刘一梦却始终守口如瓶,并斩钉截铁地说:“你们看太阳是从哪边出来的?”
燕翼堂家人为营救刘晓浦、刘一梦,变卖良田1200亩,由刘云浦携带金银珠宝、古玩字画多次到济南疏通关系。1931年去探监时,刘一梦说:“要我们放弃真理,背叛组织,出卖同志,这绝不可能!”
1931年4月5日,邓恩铭、刘谦初、刘晓浦、刘一梦等22名中国共产党党员在济南纬八路刑场英勇就义,史称济南“四五”烈士。 (摘自12月15日《齐鲁晚报》 冬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