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并非翰林缘何谥“文”

作家文摘 2022年12月30日

  晚清中兴名臣左宗棠(见图)死后被追赠为太傅,赐谥“文襄”。“襄”是对战功卓著的评定,他平定太平天国、剿灭捻军、收复新疆,“襄”字当之无愧。可据《蕉轩随录》记载:“故事大臣非翰林不得谥文字。”左宗棠是举人出身,连进士都不是,更谈不上翰林了,他怎么会被谥“文”呢?

  据民国柴小梵《梵天庐丛录》记载,左宗棠最初由举人升道员。后在骆秉章幕府,因战功升至巡抚。左宗棠准备西征时,刚好是会试年。于是一直对自己举人身份耿耿于怀的他在半路上突然上奏,要求卸去军务,进京赶考。朝廷于是赐左宗棠进士出身并授翰林,左大喜。

  笔者查阅史料,左宗棠在入骆秉章幕府之前根本不是什么道员,没有任何官方身份。西征半路要求进京赶考,得以赐进士授翰林,更是无稽之谈。左宗棠性格固然偏激,但绝不至于做出这样的事情。

  另一种说法是左宗棠因为举人出身,官至东阁大学士却仍被其他同僚歧视。这让他无法接受,于是公然宣布要参加会试。堂堂恪靖侯、大学士要参加会试,这成何体统?慈禧一看立刻下旨赐同进土出身、授翰林,这才把这场风波平息下去。也有说是因为左宗棠战功卓著赐同进士出身,等等。这些其实都经不起推敲。对此,研究左宗棠的大家秦翰才在《左宗棠逸事汇编》一书中指出“奖道员、起监司与会试及清廷赏进士各节,绝非事实”。

  左宗棠离进士最近的一次是在道光十五年(1835),他自己对这次会试的发挥还是比较满意的。考完后他把文章重新抄写出来给朋友看,以为一定能中。然而,他的成绩是湖南省第十五名,因湖南省超额已满被撤下,仅取为“誊录”。对于这次失利,他在给周夫人的信中写道:“特自问非战之罪,似尚可归见江东父老耳!”此后由于种种原因,他没有参加会试。未能成为进士,确实是他的一个心结。

  咸丰九年(1859),左宗棠在经历“樊燮案”后不得不离开工作了8年的骆秉章幕府。经胡林、郭嵩焘、曾国藩等人协助,他虽然逃过一劫,但也因此成为一名闲散人士。49岁的他想再次进京赶考,可一打听,发现不仅路上不安全,就连京城也有好些人想对付他,不得已放弃了进京赶考的想法。这是有据可考的,而且是他一生中最后一次有此想法。

  那这“文”字究竟是怎么来的呢?答案其实很简单。“非翰林不得谥文”这个说法本身是片面的。根据清朝制度规定,汉臣非翰林出身确实不能谥文。不过还有补充规定,一旦官至大学士,翰林出身这个门槛就自动消除了。左宗棠官至东阁大学土,自然是满足条件的。当时既非翰林又非大学士而赐谥“文”的特例是周天爵,进士出身,生前最高官职是总督衔。他在军中病死,咸丰皇帝念其劳苦,追赠尚书衔,破例赐谥“文忠”。    (摘自《文史博览》2022年第11期 钱仲慧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