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小提琴为友的大师们

作家文摘 2022年12月30日 ·段宇宏·

  袁隆平:一粒痴爱小提琴的“种子”

  袁隆平在中国有“杂交水稻之父”的美誉,他 “飚英语”和拉小提琴的视频在网上走红之后,网友们十分震惊,这跟他们印象中一贯的“老农”形象反差太大。

  袁隆平出身于书香门第,自小也获得很好的教育。在母亲悉心培养下,1949年袁隆平考入重庆相辉学院农学系,在校时,袁隆平广泛参加文体活动,最重要的是爱上了小提琴,他将大量的课余时间都花费在练习小提琴上。到了周末,袁隆平常常为同学们演奏舒伯特的《小夜曲》和舒曼的《梦幻曲》。

  1953年,袁隆平毕业后被分配到湖南省农业厅下属的安江农校工作。大家都知道那里位置偏远,条件艰苦,袁隆平轻松地对亲友们说:“我会拉小提琴,到了那里,寂寞的时候就拉琴,可以消遣的。”当年,刚参加工作的袁隆平领到第一笔工资,便跑到长沙花费27元买了第一把小提琴。从那儿以后,同事们经常能见到他白天在田里劳作,晚上顶着繁星,在蛙声蝉鸣的伴奏下站在稻田边拉琴。

  袁隆平认为拉小提琴与自己的科研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说到小提琴,当年进雪峰山时我是带着一把小提琴的,每天黄昏都会在我住的木板楼里演奏,也带着学生们一起开展各种各样的文体活动。我一直说,科学研究与艺术创作是相通的,两个互相升华。”

  除了自娱自乐,袁隆平晚年也不时参加一些小型表演会。2000年左右时,一次,袁隆平在单位团拜会上演奏《小夜曲》的消息不胫而走,这次表演甚至吸引了中央电视台。2001年人民大会堂连续举办两场主题为“科学在中国”的文艺晚会,71岁的袁隆平被邀请登台献艺,演奏地质学家李四光创作的小提琴曲《行路难》。

  袁隆平曾说过一句名言:“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健康的好种子。”维持身心健康的秘诀除了心怀理想主义,还要有文体生活。退休后的袁隆平与妻子邓哲更是开启了丰富的音乐生活,先生拉小提琴,太太用钢琴伴奏(见左图)。2008年1月袁隆平在记者的摄像机面前演奏《我的祖国》,演奏到一半袁隆平可能认为拉得不好,有些难为情,喊了一声“哎呀,不行了”,立即躲回屋子里去。

  2021年,袁隆平先生以91岁高寿逝世,11月15日的葬礼上,人们注意到他的灵堂上摆放着一把小提琴。

  爱因斯坦与他的至爱“莉娜”

  “头发蓬乱,衣衫不整,穿着有点任性的黑色裤子,除此之外没有什么突出的风格,手里拎着一个破旧的小提琴盒,就像一个正在巡回演出的专业音乐家”——1921年,这是爱因斯坦第一次来到美国时,给记者们留下的初步印象。1929年他接受《星期六晚报》采访时说:“如果我不是物理学家,我可能会成为一名音乐家。”

  爱因斯坦的母亲波琳·科赫本来就是一位颇有成就的钢琴家,通过家庭的熏陶,爱因斯坦与音乐结下了终身缘分。赏遍音乐大师们的作品后,爱因斯坦擅长用带有科学哲理意味的话去点评他们。他至爱莫扎特的音乐:“莫扎特的音乐如此纯洁和美丽,我认为它反映了宇宙本身的内在美。”他理解贝多芬作品的宏伟,但他不喜欢其交响乐的激烈冲突,在他看来这是作者好动和好斗的个性表现。谈到巴赫时,他觉得对巴赫的音乐只能洗耳恭听,而没有说三道四的权利。巴赫曲调的清澈透亮、优雅和谐,每每使他联想起耸入云霄的哥特式教堂和数学结构的严密逻辑。

  5岁那年,母亲送给爱因斯坦一把小提琴,他虽然从那时起开始练琴,但对小提琴仍然兴趣淡漠,只是在家长的敦促下偶尔拉一拉。直到13岁时接触到莫扎特的小提琴奏鸣曲,少年爱因斯坦被那欢快悠扬的旋律所吸引,从此爱上了小提琴,坚持自学一直到老(见中图)。爱因斯坦给自己的小提琴取名为“莉娜”,他曾说“我生命中最大的乐趣就来自我的莉娜”。爱因斯坦的第二任妻子埃尔莎说过:“我爱上他,是因为他把莫扎特的小提琴演奏得太美了。”

  1934年1月17日,纽约曼哈顿第五大道举办为犹太难民筹款的慈善音乐会。爱因斯坦与其它专业乐手一起上台献艺,演奏巴赫和莫扎特的乐曲,很多人冲着爱因斯坦去观看演出。演奏会当天,爱因斯坦先练习了三个小时。

  爱因斯坦极少参加公共演出,遗留下的影音资料很少,现存有一首据说是他拉的莫扎特的奏鸣曲,如果是赏乐新手,可能会觉得拉琴者的水平不错。直到生命中最后几年,爱因斯坦因左手患病,才忍痛告别了自己的“莉娜”。2018年3月,纽约一场拍卖会上,爱因斯坦的小提琴被一位音乐爱好者以56.65万美元的价格买走。

  卓别林:左撇子演奏小提琴

  “我曾经产生过一个幻象,我看到我所有的道具——小拐杖、破鞋子、脏衣服等挤成一团躺在我脚下。那天我决定不再穿那套衣服,而是带着我心爱的小提琴,还有我的宠物,隐居到意大利某个湖边,用化名在那里过着一种有想象力和智慧的生活。”1920年,卓别林对记者如此描述自己内心深处的梦想。

  卓别林的父母是伦敦的音乐厅艺人,在他四岁时分居。幸运的是,父母遗传的艺术细胞在卓别林身上发挥了作用,他从小就经常登台表演,四处做巡回演出,当然这并不单纯出于爱好,而是要挣钱养活自己。在剧团里卓别林接触到小提琴,从此一发不可收,16岁时,他每天要在卧室里练习小提琴四到六个小时,就连外出巡演时也带着小提琴。

  卓别林与很多音乐家成了朋友,其中有不少轶闻趣事。有一次在派对上,俄裔美籍小提琴家雅夏·海菲兹拿起卓别林的小提琴想试试手,结果傻眼了,根本无法演奏——因为卓别林拉小提琴与常人不同,他是左手持弓,右手按弦,所以琴码、琴弦、腮托全都反过来安装。1928年,卓别林听了12岁的小提琴神童梅纽因的演奏之后,邀请梅纽因及其父亲和老师到自己录音室,还希望他们能跟自己来一趟私人旅行。

  卓别林经常把小提琴元素融入他的电影(见右图)。1916年出品的《流浪者》中,卓别林扮演一个街头卖艺为生的小提琴手查理。片中卓别林的小提琴演奏流畅而自信,并非在镜头前虚假地装模作样。出品于1952年的《舞台生涯》是卓别林的一部带有自传性质的电影,也是他最后一部公开发行的电影作品,卓别林饰演一位过气的喜剧明星卡尔维罗。影片中卡尔维罗在演奏小提琴时疾病发作离去——这似乎隐喻着卓别林对自己结局的一种期待,也再次抒发他对小提琴的深厚情结。     (摘自《同舟共进》2022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