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过年的谢晋

作家文摘 2023年02月07日

谢晋一家回家乡

  对于绍兴上虞,乡贤、著名导演谢晋的脚步声永远留在故乡春节的时光里——缓慢而不匆忙,从容而不仓促。是的,自1990年的春节起,谢导每年都会回到老家上虞谢塘小镇过年,风雨无阻。

  在谢塘,谢导虽有祖屋,但已飘摇衰败。于是,20世纪80年代末,他便另外择地,筑造了一座具有江南水乡民居特色的二层楼房。也正是从次年楼房落成起,谢导便开启了回老家过年之旅。

  如果说,老家对于谢导是一个港埠的话,那么,过年对于他分明就是一艘彼此约定、过时不候的渡轮。尽管谢导手上总有做不完的工作,但习惯于倒计时工作的他,到了廿九夜这一天,他总是会横下心来暂时做个了断。在他心里,这一天没有比早早赶回老家过年更重要的了。尤其当他一脚落地,听到老乡们“谢导侬好!侬回老家过年来啦”这亲切的问候时,升腾在谢导心里的不啻是欣喜,更是一泓乡愁!

  因为工作的关系,我曾30多次接待谢导。通常情况下,谢导一年中间也会回来一两次,但都是出差路过。每每陪他到老家,最多住一宿他便匆匆离去。然而,我发现只要是携全家回老家,哪怕时间再迟,他也是显得格外笃定,连走路都放慢了脚步。难怪,谢导夫人对我说:“谢晋呀,只要回到老家,他就心定神安,连走路都会比平常慢几拍!”

  过年回老家,对于谢导自是他一年中最期盼的愿望。因为也只有在这个特别的时日、特别的地方,才能让他重温童年时的梦魂,享受团聚里的亲情;也才能让他放下忙碌的身段,放缓匆忙的脚步,让疲惫的身心得以放松、放飞。

  缓缓的脚步,显然拦不住他勤劳的双手。是的,他要利用这难得的时光,弥补作为丈夫、父亲因日常忙于工作而疏于家庭眷顾的缺憾。回到老家,谢导一日三餐用的是柴灶,他常在我面前夸赞:“这柴灶烧出来的饭菜,就是香。只是,在上海没有这个条件。”他不仅上街采购年菜,还经常下厨掌勺,并教智障儿阿四用柴灶烧剩的余烬煨粥、煨藕。利用晴天,谢导更是与阿四、外孙他们在不过七八十平方米的院落里踢足球、打雪仗,间或替阿四理发、刮胡子。

  白天,谢导忙而快乐着,但等全家吃了年夜饭,他一回到自己的卧室,便沉浸在属于他一个人的世界里。其实,每年春节回老家,对于谢导确乎还有躲开繁杂应酬而给自己留一点时间酝酿下一部电影,并为之找点资料、买书读书积累素材的考量。记得有一年,他说要拍一部反映南京大屠杀的电影,春节回老家时,他竟花6000多元买来了《拉贝日记》等一大堆书籍;而为了拍《茅以升》,他更是找各种资料比较着读,并反复考证。有些计划拍摄的影片虽最终因种种原因而未能搬上银幕,但谢导为拍电影而认真读书、细心思考、反复考证的品质,终令我们感动。

  只要谢导回老家过年,大年初一上午九点半左右上门慰问,这是上虞领导班子的惯例。只要在会客室一落座,谢导便急着招呼阿四给我们端上从煨粥甏里煨制的莲藕,并自豪地向我们推介:“这可是咱家阿四亲自用煨粥甏煨出来咯。”而阿四似乎也心领神会,他赶紧接过父亲的话茬,一边端着盛了莲藕的碗送上来,一边羞红着脸轻声地对我们说:“老好吃咯,老嫩老糯了,倷快吃快吃!”于是,在藕香果甜的簇拥里,在谢导阵阵爽朗笑声中,我们更能听闻谢导对家事国事天下事的独到观察,对乡情乡谊乡愁的无限感叹。  

  (摘自1月26日《新民晚报》 赵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