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大师的谦卑精神

作家文摘 2023年02月07日 ·林钊勤·

饶宗颐抚琴

家族1920年代合影,前排左五为饶宗颐

  2012年,饶宗颐先生成为了空缺六年之久的西泠印社社长。西泠印社创建于1904年,有着“天下第一名社”之誉。每一任的社长都是国学大家,特别是第一任社长吴昌硕先生,被称为“诗书画印”四绝。2005年前一任社长启功先生去世后,整整六年里西泠印社没有龙头老大,人家宁愿缺着也不将就。当时并世之中能当此大任的人也只有饶宗颐先生,于是94岁高龄的饶先生被聘请为西泠印社的新社长。

  饶宗颐先生出身名门,其茹古涵今之学,上及夏商,下至明清,经史子集,诗词歌赋,书画金石,无一不精;其贯通中西之学,则甲骨敦煌,梵文巴利,希腊楔形,楚汉简帛无一不晓。人谓“业精六学,才备九能,已臻化境”。你很难想象,就是这样一位博古通今的大师,他连中学都没有毕业,却靠着自身的勤奋与天分,成为学术界一段美谈。他说自己“得益于从小文化空气的‘熏蒸’”,学问是“熏”出来的。

  饶宗颐先生曾经自述:“我家以前开有四家钱庄,在潮州是首富,按理似乎可以造就出一个玩物丧志的公子哥儿,但命里注定我要去做学问,我终于成了一个学者。我小时候十分孤独,母亲在我两岁时因病去世,父亲一直生活在沉闷之中,但他对我的影响很大。我有五个基础来自家学,一是家里训练我写诗、填词,还有写骈文、散文;二是写字画画;三是目录学;四是儒、释、道;五是乾嘉学派的治学方法。”

  在生活中,饶宗颐先生为人谦虚。“他待人真诚,就算是陌生人想与他讨论问题,他也会热情交流,不会高高在上。”饶宗颐的学生刘唯迈说。

  往年,为了表彰饶宗颐先生在学术方面的成就与贡献,香港大学在校内建了饶宗颐学术馆,用上了“国学大师”、“一代通儒”等称呼。饶宗颐先生一贯主张做学问应该谦虚,对“国学大师”“一代通儒”等称呼表示不敢当,认为自己的学问很小,所以就给学术馆取了一个英文名字:The Jaotsung-I Petite Ecole。因为Petite刚好是“小”, Ecole是“学校”,合起来意思就是“这是香港大学里面的一间小学校,我在这里做点小学问”。这是饶公谦虚的一面,里面还有一份小小的幽默。

  不论大事小情,饶宗颐先生都心存“慈悲喜舍”的精神。很多人喜欢他的字,于是就上门求字,饶宗颐先生都欣然提笔。我本人也有幸向饶宗颐先生请教,深表敬佩。

  饶宗颐先生是比传闻中还要谦逊的,我曾求得一副字画,饶宗颐先生上书“嘉言懿行”四字,原出自汉·刘向《新序·杂事一》:“然远至舜禹而次及于周秦以南;古人之嘉言善行亦往往而在也。”勉励我有益、有善的言论和高尚行为,为更多“学生”作启发,将“学问”、将“礼”传送后人。题字中可以看到饶宗颐先生深厚的书法功底。坊间传闻他的双手力道极大,能以偏软的羊毫写出狼毫的坚挺,此次现场观摩才知道此言不虚。只见饶公落笔沉着稳健,一点也不抖,完全不像一位百岁老人。题写边款时,饶宗颐先生题写钊勤先生雅教时,我受宠若惊,感动莫名。最后,落款选堂,选堂是他的斋号,饶宗颐先生落款每每如此。

  记得几年前,中共中央纪念万里委员长诞辰100周年之际,经万伯翱大哥同意,我去香港请饶宗颐先生题几个字。饶先生聊到万里先生时,赞赏万里先生以非凡的政治胆识,大力支持、推广凤阳县小岗村“包干到户”的做法,积极推动全省农业管理体制变革,为开辟中国农村改革的新道路做出了重要贡献。饶先生思来想去,还是题写下:“要吃米,找万里。”这是人民群众给予他的佳话,饶先生说道。

  自古文人相轻,很多有学问的人是孤独的,但饶宗颐先生并非如此。他非常包容,待人厚道,有很多要好的朋友以及学生。我有幸算得一位。作为晚辈的我,在饶宗颐先生有生之年,与饶先生面对面,近距离触摸这位大师的文化脉搏,得蒙饶先生謦欬的机缘并不算多,但每一次都铭感于心。

  尽管已经荣誉满身,饶宗颐先生并没有放慢研究的脚步:“学问要接着做,不能照着做。”饶宗颐先生说,要做成学问,“开窍”十分重要,要让小孩心里天地宽广,让他们充满幻想,营造自己的世界,同时要注意引导他们少走弯路。

  饶宗颐先生在为人修学中也有自己的“三境界”:“漫芳菲独赏,觅欢何极”为第一重境界,意为在孤独里思考和感悟,上下求索。“看夕阳西斜,林隙照人更绿”为第二重境界,“日愈西下,则其影愈大”,饶宗颐认为这是一般人不愿进入的一重境界,因为一般人的精神都向外表露,既经不起孤独寂寞,又不肯让光彩受掩盖,只是注重外面的风光,而不注重内在修养,他们看不见林隙间的“绿”。“红蔫尚伫,有浩荡光风相候”为第三重境界,意为无论如何都要相信,永远会有一个美好的明天在等候自己,只有这样才没有烦恼,自主人生,自成境界。   (摘自《神州·西部散文选刊》2022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