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海探索后来居上
我国的深海探索虽然起步较晚,但可谓后来居上。
1986年,我国第一艘深潜救生艇完成试验,下潜深度300米,掀开了我国载人深潜新篇章。2002年,我国7000米载人潜水器重大专项立项。2012年,我国第一台自主设计和集成研制的7000米载人潜水器“蛟龙”号问世,创造了当时同类作业型载人潜水器下潜深度7062米的世界纪录。2017年,4500米载人潜水器“深海勇士”号研制成功,实现了“核心技术自主化,关键设备国产化”。特别令人瞩目的是,2020年,我国全海深载人潜水器“奋斗者”号在马里亚纳海沟成功下潜到10909米,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台下潜到“挑战者深渊”的载人潜水器,也是全球首次同时将三人带到海洋最深处。
目前,全世界可潜入6000米以上深度的深海载人潜水器仅有八台,分别属于中国、美国、法国、日本和俄罗斯。
天宫一号祝贺“蛟龙”
2012年6月24日,已在马里亚纳海沟海域下潜了48次的“蛟龙”号,要在这一天向其下潜极限7000米发起冲刺。
这是第49次下潜。叶聪担任主驾驶,一同下潜的有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杨波和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副研究员刘开周。
这次下潜到达了7020米的深度。叶聪在海底与国家海洋局局长刘赐贵通了话,接受了中央电视台的现场连线采访。与此同时,“蛟龙”号总设计师徐芑南等做客中央电视台演播室进行现场直播。
正在太空中的航天员祝贺“蛟龙”号深潜7000米成功。空海连线,来自天宇的声音和来自大洋7000米海底的声音神奇地在人们的耳边响起。飞行乘组指令长景海鹏说:“我代表在天宫一号的三位航天员,祝贺‘蛟龙’号深潜7000米成功!”正在直播中解说的徐芑南激动得热泪盈眶:“‘蛟龙’号冲刺7000多米的深度成功,这意味着‘蛟龙’号达到了世界深海潜水器的先进水平。它的下潜深度可覆盖99.8%的世界海域。”
深海载人潜水器
2018年5月,82岁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教授汪品先,在九天内先后三次搭载“深海勇士”号下潜至南海深处,成为全世界年龄最大的深海潜入者。
原计划考察海底冷泉的汪品先却意外发现了冷水珊瑚的“深海园林”。冷水珊瑚生活在黑暗冰冷的深海,靠海雪带来的养分生存,大西洋发现过不少处这一珊瑚种类,但西太平洋海域此前基本上没有发现。汪品先此次意外观察到的首先是一丛白色的竹节珊瑚,接着又发现了更多矮小的扇珊瑚和玻璃海绵,它们共同构成了黑暗世界里的“园林”。陆地的园林靠植物,南海深水的“园林”却全是动物。在此之后,南海的多座海山上都发现了大片的“深海园林”。这一发现具有历史性意义。
生物学家贺丽生已下潜深海多次。她说,以前我们不知道深海里有生物,现在我们通过深海载人潜水器发现深海里有很多种鱼,有种狮子鱼居然能够生活在8000米的海底。
2019年5月,我国科考队在马里亚纳海沟南侧海山还发现了10片珊瑚林,此处有珊瑚林生存,确实很难得。
有了深海之舟,我们才能抵达深海,就如同有了火箭和飞船,我们才能在宇宙航行一样…… (摘自《深潜:中国深海载人潜水器研发纪实》,译林出版社2022年12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