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革中央宣传部编 团结出版社2022年12月出版
上世纪 50 年代初,郑洞国(前中)与陈赓(前右)、侯镜如(后左)、唐生明(后右)等在一起
1954年9月的一天,日理万机的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毛泽东在中南海丰泽园办起了家宴。自从由西柏坡到达北京以来,毛泽东经常在家里设宴款待党内外各方面人士,通过这种独特的方式,大家其乐融融地坐在一起,拉家常,谈国事。这次,毛泽东邀请的人有中,有一位是一度曾与共产党兵戎相见、在辽沈战役中被围投诚的黄埔一期毕业生中的佼佼者——湖南人郑洞国。
威名赫赫的爱国将领
郑洞国早年受孙中山先生革命思想的感召,毅然投笔从戎,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东征中,郑洞国被东征军总政治部主任周恩来委派为党代表,后来主动请缨加入敢死队,冒着枪林弹雨率先爬上淡水城。在北伐中,他连战连捷,战功赫赫。
当北伐战争节节胜利的时候,蒋介石、汪精卫却先后背叛了革命,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了。郑洞国的许多亲密战友和同志,或被杀害,或被迫逃亡,他本人也因平时言行进步而一度上了黑名单。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早已厌倦了同胞间互相残杀的郑洞国心情振奋。他以饱满的热情和必死的决心,先后参加过长城抗战、保定战役、徐州会战、武汉会战、昆仑关战役、中国驻印军反攻缅北战役等诸多重要战役,是较早参加抗日战争的国民党将领。
身不由己卷入内战
1946年2月,正指挥蒋介石嫡系精锐抢占东北的国民党政府东北保安司令长官杜聿明因重病在北平就医,特电请同是黄埔一期同学的郑洞国去东北代其主持军务。面临着“校长”和老朋友老同学的双重“邀请”,恪守忠义的郑洞国再也无法拒绝。
1948年9月中旬,东北解放军发起声势浩大的辽沈战役。在锦州被解放军攻克前后,蒋介石曾几次严令郑洞国率部向沈阳突围,但因守军长期饥饿,体力虚弱,士气极其低落,部下将领都没有突围的信心,所以突围之议几次搁浅。10月21日凌晨,郑洞国身边的兵团直属部队也放下了武器,长春解放。
10月21日天大亮后,郑洞国带着已经放下武器的兵团司令部直属部队出城途中,迎面碰上正率大批部队进城的解放军兵团司令员萧劲光和政委萧华。萧华立即停下车子,走过来热情地问候郑洞国,没有一点胜利者的骄矜之色,使他冰冷的心底,油然泛起一股钦敬。
周恩来的亲切关怀
郑洞国在抚顺一直住到1950年8月,后因胃病问题前往上海就医。途经北京小住时,郑洞国特意看望了自己十几年的老友焦实斋。
焦实斋曾担任国民党东北保安司令长官部的总顾问,后因不满国民党政权的腐败统治,弃官回到北平教育界任教。北平和平解放前夕,焦实斋应邀出任国民党华北“剿总”副秘书长,积极协助傅作义将军与解放军和谈,为北平和平解放作出过贡献。焦实斋谈到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种种令人振奋的新气象,以及对新中国建设辉煌前景的展望,都深深感染、打动了郑洞国的心。从老友身上,他似乎看到了自己的榜样。
郑洞国这次途经北京,最大的收获,是周恩来总理在家中会见并宴请了他。郑洞国想不到担任政务院总理的老师日理万机,却还一直记挂和关心着他这个学生。
那天,一见郑洞国走进客厅,周总理连忙起身,快步迎了过来,炯炯有神的眼睛注视着郑洞国,紧握着他的手说道:“洞国,欢迎你,我们很久没有见面了,难得有这个机会呀——”一瞬间,百感交集的郑洞国连视线都有些模糊了,热泪几乎夺眶而出。
1952年5月,在周总理的亲切关怀下,刚刚由上海迁居北京的郑洞国被任命为水利部参事。郑洞国这次迁居北京,不是简单的搬家,而是表示他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参加新中国的建设,这是一个政治上的决定。
向毛主席请教
1954年毛泽东举办家宴的时候,郑洞国刚到菊香书屋,毛主席就迎了上来,热情地握手、寒暄、让座。坐定之后,毛主席操着浓重的湖南乡音,诙谐地笑道:“郑洞国,郑洞国,你的名字好响亮哟!”顿时引起大家一阵大笑,郑洞国原本有些紧张的心情,在笑声中顿时轻松了许多。
大家愈谈愈投机。郑洞国那些年已经读了不少毛主席的著作,对毛主席的思想和学问极为钦佩,也在思考着如何更深入地掌握好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因此他问了个问题:“毛主席,您的马列主义为什么学得这样好呢?”毛主席说,自己也不是生而知之的圣人,而是在向社会学习、向群众学习的过程中逐步走上革命道路的。他还说,一个人的思想总是发展的,立场是可以转变的。只要立场转变了,自觉地放下架子,拜人民为师,这就灵了,学习马列主义也就容易学好。
郑洞国心里明白,毛主席是在以自己的切身体会开导他,鼓励他进一步转变立场,走上为人民服务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