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2月13日受权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这是21世纪以来指导“三农”工作的第20个中央一号文件。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内容颇具看点,例如,将建设“农业强国”作为重点任务提出、继续强调粮食安全重要性、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等,还提到严禁违背农民意愿撤并村庄搞大社区、开展天价彩礼专项治理等多年来社会关心的问题。
农业强国
中央农办主任、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解读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的相关内容,当天也通过新华社发布。唐仁健表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纵观世界强国发展史,一个国家要真正强大,必须有强大农业作支撑,在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关键核心技术和产业链供应链等方面不受制于人。
2023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先后四次提到“农业强国”。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扶贫研究院院长汪三贵表示,提出“农业强国”建设也有对国际环境的考量,近年来,国际形势非常不稳定。“以往我国是农业大国,总量很大,但很多农业先进技术和优质种质资源都被国外掌握,面临‘卡脖子’的风险。未来我国农业生产要想在国际市场上有竞争力,必须建设农业强国,补齐农业生产的各方面短板。”
汪三贵说,建设农业强国的一个重要前提是“立足国情农情,体现中国特色”。他认为,和美国、以色列这种农业强国相比,中国未来的农业强国发展路径肯定是不一样的。以美国为例,它的土地面积很大,基础条件、机械化程度都要好很多,以家庭农场为主。而我国长期以小农为主,从小农型农业转化成现代化农业,并建设农业强国,肯定不能完全模仿其他国家,而是在借鉴别国的基础上,走出自己的道路来。
同时,各地要因地制宜,找出符合当地特色的农业发展方向。他举例说,像东北等地土地开阔,适合机械化作业,就可以发展粮食作物;而像一些山区,更适合发展附加值高的农产品。
粮食安全
粮食安全是中央一号文件中的又一个“热词”。文件中提出,2023年要确保全国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在第一大部分“抓紧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中,反复提到确保粮食安全,强调“严格省级党委和政府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推动出台粮食安全保障法”。
2月14日的国新办发布会提到,要强化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物质基础,以耕地为重点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制定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的实施方案,推动重点领域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新突破。
此外,中央一号文件对大豆特别关注,提出要加力扩种大豆油料,并加快培育高产高油大豆等。“我国现在面临的一个粮食问题就是大豆长期大量依赖进口,自给率有一些低了,而大豆又是比较重要的一个作物,所以还是需要保持一定的种植量,这也是把粮食安全掌握在自己手中的一个体现。”汪三贵这样评价。
增收致富
在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巩固拓宽脱贫攻坚成果、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也被摆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同时,在推动乡村高质量发展的内容中,也为提高农民增收致富指明了部分方向。
汪三贵表示,要提高脱贫农民自身的持续“造血能力”,一方面是让脱贫农民有一定的劳动能力,另一方面是让他们有参与劳动创造财富的动力,从根本上防止返贫情况发生。
中央一号文件在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的内容中,提出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让农民更多分享改革红利,同时提出“研究制定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工作指导意见”。
汪三贵认为,农民有热情从事农业生产,前提条件就是有不错的收入和稳定的土地承包制度,同时能够逐步减少农村与城市间的收入差距。另外,还需要优化服务,让农民减少从事农业的负担。“通过深化服务,小麦成熟后,小规模种植的农户不用自己收割,会有机械化收割机上门服务,农户只要交上一点点钱就可以,非常方便。这种方式在美国就没有,是中国特色的。”
强县富民
一号文件还特别强调了县域经济,提出培育壮大县域富民产业,实施“一县一业”强县富民工程,引导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向县域梯度转移,支持大中城市在周边县域布局关联产业和配套企业。
对于促进农民就业增收,一号文件提出要稳定农民工就业,促进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完善农民工工资支付监测预警机制。维护好超龄农民工就业权益。对于深入推进县域农民工市民化,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同常住人口挂钩、由常住地供给机制。
南京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胡小武认为,县城是大城市和乡村之间的“纽带”,基本的城市要素县城是具备的,这也可以吸引更多农民工在就近的县城工作。
“发展县域经济对农村地区来的务工人员有很大的意义,虽然经济收入可能没有去大城市打工那么多,离家近、环境熟悉是最大的优势,也可以减少很多社会问题的发生。”胡小武说,深入推进县域农民工市民化,其实也是给予农民工稳定的保障。各地在发展县域经济的时候,要找到自己的特色,施行适应当地的发展模式。
高价彩礼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到“规范优化乡村地区行政区划设置,严禁违背农民意愿撤并村庄、搞大社区”,“编制村容村貌提升导则,立足乡土特征、地域特点和民族特色提升村庄风貌,防止大拆大建、盲目建牌楼亭廊‘堆盆景’”。
胡小武表示,对于规范优化乡村地区行政区划设置问题,说到底还是需要因地制宜。“有的地方农民愿意住楼房,希望上楼,那就集中规划。但有的地方老百姓不愿意住楼房,也不适宜搞农村大社区,那就不能盲目一刀切。在农村的发展过程中,需要科学的论证,同时征求当地村民的意见。”
而让普通市民关注的一点,是一号文件特别强调“扎实开展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重点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从长远看,精神文明建设在农村是非常重要的,比如说高价彩礼、大操大办这种事情,会影响整个地方的风气、精神面貌,乃至当地的投资环境。”汪三贵认为,高价彩礼、大操大办本身对农民来说就是一个巨大的负担,这种风气一旦蔓延,甚至有可能影响到当地的发展。
(摘自2月15日《成都商报》付垚 吴阳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