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有“毒”吗?

作家文摘 2023年02月21日

  近日,有网民在浙江省政府网站留言,建议将《水浒传》相关内容从中小学课文和课外读物中清除出去。理由包括《水浒传》有“恶毒污蔑丑化女性、情节极其不合逻辑、无原则歌颂滥杀无辜”等问题。对此,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回应:重要的不在于你“读了什么书”,而在于你“怎样把每本书读好”,有针对性地指导孩子阅读,让他们学会判断,在经典书籍(包括《水浒传》)中吸取精华。

  从多数网民的反应来看,很少有人认为《水浒传》是一部“毒小说”。很多人都对浙江省教育厅的回应深表赞许。

  从文学角度来看《水浒传》,其价值毋庸置疑。在叙事结构、人物形象塑造、语言风格等方面,《水浒传》内容包罗万象,涉及的社会议题、时代风土、人生哲理很多。阅读《水浒传》,有助于提升中小学生的文学鉴赏与写作能力,也有利于年轻人增长阅历,提升智慧。

  《水浒传》中确实存在一些与当代主流价值观不符的内容,比如宋江的阴毒,李逵的暴力等。但小说中人物的价值观,不等于作者想表达的价值观,更不等于读者会在阅读后形成的价值观。《水浒传》中有不少嗜血的亡命之徒,但作者在讲述他们的故事时,本质上是通过直面黑暗来鞭挞更黑暗的东西。即便在古代,古人也不会认为《水浒传》是在鼓励别人落草为寇。《水浒传》之所以能流芳百世,离不开其内在的深刻性。其中某些情节或许是刺眼的,却有深刻的警示意义。

  文学的力量,远不止于满足人的感官刺激与浅表需求。伟大的小说与真实世界一样,无法用简单粗暴的二元思维来理解。《水浒传》这样的作品是非常复杂的,也存在各种解读的可能性,有时,这难免造成一些读者的误读。但倘若因此就把《水浒传》这样的文学名著弃若敝屣,未免太过极端。

  少数人把《水浒传》当成“毒小说”,更是偏激之论。从教育的角度看,谁也不能永远做温室里的花朵,教会孩子正确面对生活中的挫折与艰辛,也是教育工作应当承担的责任。只要教育者能够正确引导学生阅读《水浒传》这类作品,教会学生何为美与光明,何为丑与黑暗,进而让学生养成健康的价值观,我们大可不必担心《水浒传》把孩子教坏。   (摘自2月13日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黄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