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豆瓣有一个“独生子女父母养老交流”小组,里面有八万多个独生子女正在抱团互助、惺惺相惜。“该不该为赡养父母而放弃自己的梦想”“爸妈排斥养老院该怎么办”“身在海外,父母养老真是进退两难”……记者梳理小组内的“求助类”信息发现,“独一代”普遍面临四大养老痛点。
照料难题
在小组求助类信息中,最寻常和占比最高的便是照料难题。其中,又可细分为对父母的日常护理和病中照护。
“父母同时生病,这就是我2023年的春节。”1月18日,网友momo在小组中发布了一条帖子。自工作后,momo一直与父母异地,年关将近,本想早早地赶回家与父母团圆,没承想,返乡的第一站就是医院。
年前,momo的母亲突发疾病,momo的父亲也因此受到刺激。交费、问诊、开药……momo小小的身影孤单地在偌大的医院里来回穿梭,看着病床上疼痛难忍的母亲,再看看面前情绪激动的父亲,她感到心力交瘁。
“我还在等待母亲的体检报告,医生说是食道某部分有增生,我真的好怕。”这份沉甸甸的责任突然降临,momo有些手足无措。她不知道自己能撑多久,更不知道等过了年假期“透支”后,她该回到大城市工作,还是留在小县城陪父母。
四老赡养
据调查,第一代独生子女大多已经进入婚育阶段,他们所组成的家庭也呈现出典型的“双独”家庭结构,这意味着他们需要奔波于四位老人、孩子与工作之间,在时间与精力不允许的情况下,如何赡养父母?养老院无疑成为备选。然而时至今日,一部分老人对于养老院的误解与偏见仍然存在。
两年前,迪克的母亲确诊帕金森病。起初,病情尚可控制,母亲的日常起居由父亲一人伺候。但近几周,母亲的病情开始恶化,手脚越发不听使唤,迪克的父亲则焦虑到彻夜失眠,甚至“唤醒”了20年前的老病根——抑郁症。
迪克的父母双双入院,迪克和妻子都是独生子女,二人既要工作,同时还要照顾两个孩子,迪克的岳父岳母身体也不好,无奈,母亲只能暂时拜托亲戚陪护。
既要保住工作,还要每天接送孩子上下学、辅导功课,同时还要去医院照顾父母,迪克觉得这不现实。就算是请亲戚,也只能麻烦人家短时间内帮帮忙,请保姆又不放心,不管怎么考虑,养老院都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但当迪克心平气和地告诉母亲想送她去养老院时,母亲的态度坚定而强硬,“不去,去了就活不长了。”迪克的心里无比难受,他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办,这个问题进入了无解境地……
异国养老
对于漂泊海外的独生子女来说,在亲情与责任、前途与梦想之间做抉择都是进退两难的。
Annie是个85后。2014年,她前往加拿大完成硕博连读学业,2021年,Annie完成学业后回国。这期间,各种因素影响,她只回国探亲了四次。
而这仅有的几次探亲,她明显有着不一样的感受。头一次和在大学本科时放寒暑假的情形差不多,回家就是当爸妈的小公主,Annie还可以毫无顾忌地约朋友吃喝玩乐。2018年结婚后,Annie从做女儿到成为妻子,一夜间背负起了更多的责任。
Annie的丈夫也是独生子,已在国外工作七八年。成家以后,他们开始更加认真地规划,未来要如何赡养四位老人?他们曾考虑过让父母移民。但现实中,父母难以满足加拿大的移民要求,而且,Annie所在的地区是加拿大的二线城市,父母曾明确表示不喜欢这座陌生的小城。无论如何,让父母移民都不是最优解。
经过反复权衡,Annie和丈夫决定一起回国发展。Annie是生物医药学博士,国内相关产业刚好处于蓬勃发展阶段,因此,回国对她来说是双赢。而她的丈夫却不同。不过,他们从未后悔回国。
反向教育
当父母变成老小孩,迷上短视频、爱喝酒、戒不掉烟时,做子女的该怎样做才能让他们变得更好?不知不觉,在与父母的教育角色颠倒后,这些“反向”教育问题,也开始成为“独一代”的一大养老“痛点”。
2022年年末,melody偶然间发现母亲迷上了“消消乐”游戏,白天一玩就是几个小时,直到精力耗尽,才肯歇息一会儿。有天深夜一点多,melody起夜时发现母亲的房间仍亮着灯,门缝里传出游戏音效,她当即以强硬的态度质问母亲为何还不赶紧休息。
那天凌晨,她在豆瓣小组中发帖讲述了这件事,没想到,帖子热度上升很快。“我以为大家会更多地与我共情,没想到多数人是站在了母亲一边。”有的网友建议她给母亲换上不伤眼的LED屏幕手机,有的网友建议她平时多陪母亲遛弯、逛街,转移注意力。
第二天,当melody再次走进母亲的房间时,一改往日的强势态度,切换成撒娇的语气哄着母亲说:“如果你开心,我不会像从前一样反对你玩游戏。但你血糖高,熬夜肯定会让我担心,所以希望你尽量早点睡。”melody甚至还夸母亲一路通关特别厉害。这几天,melody有些欣慰地发现,晚上12点左右,母亲房间的灯会准时熄灭。(文中人物均为化名)
(摘自2月16日《北京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