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可元(左)、刘佩瑜(右)及其藏品
近30年,计算机行业发展日新月异。曾经红极一时的电子产品也成了“时代的眼泪”,但有一群古董计算机收藏爱好者,对这些已退出历史舞台的老机子情有独钟。这是小众爱好,收藏者以计算机相关行业从业者、学者居多,且多数年龄比较大。出人意料的是,正在建设中的CCF(中国计算机学会)计算机博物馆近日收到了00后、05后捐赠的藏品。
高中生收藏的旧手机
CCF计算机博物馆于2022年12月在浙江横店奠基,预计2024年年底建成。中国计算机学会副秘书长、计算机博物馆筹备委员会主任臧根林介绍说,很多单位和个人主动联系捐赠,目前他们已收集到了约300件藏品,预计今年会收到2000件左右。
“上海的刘佩瑜主动联系说要捐赠28件藏品,我以为他是个老年人,等到奠基仪式安排的捐赠环节他上台时我才发现是个16岁的少年。”出生于2006年的刘佩瑜是上海的高一学生,他告诉记者,他挑选了28件富有时代特点的藏品捐赠,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1987年康柏公司生产的便携386电脑,是当时世界上性能最强的个人电脑,如今还能运行,面世时售价1万多美元,是他花3500元从他人手中买过来的;希捷ST-225是经典的旧款硬盘,虽然只有20MB容量,但十分耐用;摩托罗拉cd928+是第一款内置中文输入法的手机,使自由收发中文短信成为现实。
刘佩瑜收藏古董机器的爱好源于2017年。当时,他在家里的一个箱子中发现了父亲的旧手机,上手摸索后发现还能正常操作,觉得不可思议,此后就主动去了解各类老旧的电子产品。他用自己节省出来的生活费,从二手网站上、熟人手里收购机器,还从亲戚处获赠了一些机器,目前已收藏了上百台手机,还有一些笔记本电脑、键盘、硬盘等。
刘佩瑜说,他父母的专业领域与计算机没什么关系,自己的计算机知识来源于网上的资料,通过博主讲解的视频,在群里和同好交流里,增长了不少计算机发展的知识。不过,他目前并不打算未来学习计算机相关专业,他的梦想学校是华东政法大学。
大一新生把录取通知书“拆了”
另一位年轻的捐赠者方可元来自江苏丹阳,出生于2003年,目前是东南大学工科试验班的大一学生,他捐赠的是3台笔记本电脑、1台计算器、1组幻灯片、1个磁盘、1个处理器和几块20世纪70年代的国产芯片。
方可元说,他捐赠的每个藏品都有其历史和科普的意义。“比如那3台笔记本电脑分别是生产于上世纪80年代的东芝T1200XE、PC-16和1991年生产的AST386;那台1979年的国产计算器现在仍然能正常使用,它体现了改革开放之初我国科研人员艰苦奋斗的精神;幻灯片《今日的计算机》是清华大学图片社在上世纪70年代末制作的,里面有很多那个年代的计算机图片,在互联网上很难找到;磁盘是上世纪90年代生产的Clik盘,这种磁盘非常小,技术在当时很先进,由于种种原因不久就停产了,比较少见。”
说到收藏古董计算机,方可元算是个“老手”了。起初,父母帮他购买这些老设备;高一下学期开始,他在二手交易平台淘货,学会“砍价”,用压岁钱买了一大批机器。目前他已经收藏了将近150件藏品,家里的书房和客厅的架子摆满了电脑、计算器、打印机、磁盘等,更大的藏品只能放进车库。高二时,他还向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捐赠和借出过几件藏品。
方可元在小学时就对计算机产生兴趣,对古董计算机的爱好则来源于六年级时和父母一起看电影《乔布斯传》的经历。方可元的兴趣不仅局限于机器的外观,还延伸到了机器的内部结构及其技术。他会在网上查阅国内外学者的论文、收藏者的文章,在视频网站上看计算机历史博主的讲解视频,并自己动手拆解和操作机器。
2022年夏天,他发现自己收到的大学录取通知书打开就能播放校歌,于是拍摄制作了短视频,讲解录取通知书里装的音乐芯片、锂电池、传感器和扬声器。他在B站发布的《用1995年的电脑看<你的名字>是怎样一种体验》《1960年人们对未来计算机的想象》等视频有几十万的播放量。 (摘自2月20日《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