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文史哲课成“网红课”

作家文摘 2023年02月24日

  网上听名校文史哲课程正逐渐成为一种“新风尚”:超69万名网友不仅在抖音做北大历史系的“走读生”,更在评论区“催更”上课;复旦大学一节哲学公开课吸引800万人次“在线听讲”;2022年抖音用户最爱听的十大高校公开课为例,《中国古代政治与文化》《明心见性与中国人生命观》《论语导读》等文史哲课程赫然在列……

  据悉,已有800多家认证高校与近万学院入驻B站,其中公开课内容已覆盖100多所头部高校,课程量达3万套。人们对短视频平台的使用方式在发生转变,对平台内容的深度和厚度的要求也在同步提高。

  名师成“顶流”

  高校名师成知识区“顶流”,大师课成了“网红课”,吸引数百万网友成为“同班同学”在线“辅修”,这个现象引起复旦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熊浩的关注。在他看来,文史哲课程在网络“走红”是一种必然。“短视频时代,视频的功能不再局限于快速娱乐,抓住碎片化时间学习知识、丰富自身,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需求,这与我们民族热爱学习的特质相符合。”

  作为较早在网络上“亮相”的大学教师之一,熊浩发现,大众对知识的渴求不再止于“短、平、快”的内容,能够启发思考、以古论今的文史哲内容高度契合了大众关注内心、关注自我精神世界的趋势。有报告统计,年轻人越来越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与精神状态。在与个人成长相关的热门搜索话题中,“如何停止精神内耗”是用户最关心的问题,相关视频播放量超1.4亿,这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哲学热”。

  严肃内容变有趣

  为何严肃内容可以在网络火热“出圈”?一些网友感慨:正是从高校深入浅出的文史哲课堂里,他们获得了心灵的滋养,从经典中汲取力量。以北大历史课为例,在网络课堂上,学生们不仅可以了解古人上学也修“双学位”、周代贵族怎么“吃瓜”、宋人怎么“防盗版”这般妙趣横生的话题,教授们也会深入浅出地讲授关于“士族门阀的形成”“唐宋变革说的主要内容”“西周礼乐文明”这样有深度的学术内容。

  在复旦大学哲学学院院长孙向晨看来,不论是入驻B站还是抖音,复旦哲学课就是希望能够帮助更多人丰富大脑、培养思考能力。在打破知识边界这件事上,越来越多高校加入了名师“组团营业”的道路。据抖音发布的2022年度数据:抖音高校直播21103场,同比增加46%;观看高校直播公开课的抖音用户达9500万人次;共计有400位教授、45位院士、4位诺奖得主在抖音分享知识。

  “大学教师就像一座桥梁,从前搭建在校园里,如今这座桥梁设置在互联网,既能够还原知识与教育的本质,还能展现出学术的开放与包容。”熊浩认为,通过短视频平台,看似曲高和寡的专业知识能够得到更加多元、广泛的传播,能够产生巨大的“溢出效应”。     (摘自2月20日《文汇报》 吴金娇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