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竞辉 杨晓明著 翁淮南编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22年10月出版
青铜皿方罍(见图),全称“皿天全方罍”,铸造于商代晚期,方罍属古代礼器中的大型盛酒器,皿方罍不仅是存世的商周方体罍中体量最大的“方罍之王”,也是迄今所见商周酒器中体量最大的一件,象征着富足丰饶和礼乐繁荣。这件距今3000多年的皿天全方罍,造型雄浑,体量巨大,集立雕、浮雕、线雕于一身,其高超卓绝的铸造技术、神采飞动的气势和令人倾倒的精美纹饰,堪称“罍中之王”。
身盖分离
关于皿方罍出土的时间和详细地点有多种说法,湖南省博物馆的专家结合旧存地方档案,研究认为它是1919年初夏在桃源县水田乡茅山峪(今架桥镇栖凤山村茅山峪组)出土。时值暴雨,水土流失致地下埋藏之物露出,雨后小学生艾心斋于杉窝山下的溪沟边发现此盖状器物,即寻来父亲艾清宴,联手挖出藏于家中。
到1924年,艾家因为生活困苦,有意出售。益阳百乐斋古玩店的老板石瑜璋得到消息,前来艾家洽购,价格压得很低,仅作价400银圆。艾清宴想找个有学问的先生给掌眼,将器盖交予附近新民小学的校长钟逢雨。钟校长一见器盖上的铭文,知道此物非同一般,表示愿意出800大洋购买全器。消息走漏,石瑜璋大感不妙,丢下装有400大洋的布袋,抱着近百斤的器身夺门而去。器盖留在艾家,后被艾清宴充做学资。
石瑜璋骗走皿方罍器身,钟逢雨校长痛心疾首,遂于1925年6月11日的长沙《大公报》上发表文章,题为《桃源发现商朝太庙古物,惜为他人私行购去》,斥责石瑜璋“仅以洋银百元估买入手,希图媚外渔利”,是“全国公敌”,并恳请当局沿途检查。
这一文物流失事件,引起了教育总长章士钊的关注,他立即要求湖南省追查。7月5日、7月26日长沙《大公报》又连续追踪报道,长沙内务司发出第二十三号训令,要求益阳县(今益阳市)严加查办。然而当时湖南正逢战乱,追查也是不了了之。
后来湖南军阀打败川黔军队,重新控制湘西,当地驻军湖南陆军第二师三旅六团的团长周磐开始插手皿方罍案件。石瑜璋此时仍想得到器盖,托人找到周磐,出价五万银圆,希望帮忙购回方罍之盖,并许诺事成之后再给三万银圆作为酬劳。周磐与其上司贺耀祖都起了觊觎之心,派兵到钟校长家搜索,钟校长在压力下只得将方罍之盖献于周磐。
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周磐在昆明被捕,交代了皿方罍出处和流转的详细经过,并交出了器盖。1956年,省文管会与省博物馆合并,器盖一并移交,成为湖南省博物馆的珍藏。
浮出水面
1992年,时任上海博物馆馆长马承源出访日本,在旅日华人收藏家新田栋一家中,偶与皿方罍器身邂逅。马先生专精青铜器研究,很快意识到眼前这件方罍器身与湖南省博物馆藏的器盖应为一体。据新田栋一讲述,皿方罍器身在20世纪30至50年代落入日本人浅野梅吉之手,有其出版的《中国金石陶瓷图鉴》收录为证,后重金转让给新田栋一。皿方畾器身浮出水面,湖南省博物馆方面闻讯而至,不意与藏家协商未果,器身在2001年又被转手,为法国藏家以924.6万美元购得。
2013年底,美国纽约的佳士得拍卖所传出消息,皿方罍器身将被委托拍卖。湘籍著名收藏家谭国斌是最早得到消息的人士之一,为文物回归计,他积极联络有识之士,呼吁团结湖湘公私各界之力,筹资竞拍。通过谭国斌的渠道,拍卖所方面透露了皿方罍的起拍底价为1800万到2000万美元,而卖家的获利期望较高,提出的洽购价高达5000万美元。
重归湖南
2014年3月15日,湖南省博物馆致信佳士得亚洲区总裁魏蔚女士,坦陈购买的诚意与面临的困难:“……今虽多方努力,目前仍仅筹措到2000万美元。因此,祈贵方能同意以此价格(含贵公司佣金)成交。如允此议,则我方将在一周内先期付款300万美元,余款在两个月内付清。谨此奉复,期盼佳音。”
台湾收藏家曹兴诚发出倡议:“由湖南省博物馆以预估底价的1000万美金去拍回来,其他华人藏家一律不出手,不让人来炒作价格。”喻恒、郑华星、朱绍良、唐炬、蒋念慈等中国藏家联名发表《华人藏家集体致纽约佳士得的一封公开信》,表示支持国宝回归。
中共湖南省委、省政府派出文博界、收藏界、艺术界的领导和专家组团赴纽约,相机以恰当的身份参加竞拍。临行前,国家文物局高度关注,并通过渠道知会佳士得公司,希望能帮助促成与湖南方面的洽购。
洽购团队的几次报价,卖家均未同意。当湖南代表团将从长沙带到纽约的3D打印模型非常契合地盖上器身之时,参与拍卖的几方都大为震惊。经各方沟通,代表团以大约低于预拍成交价一半左右的价格,与卖方及佳士得公司于纽约时间3月19日下午四时签署了洽购协议。此时距拍卖开场不足24小时。购买方在协议中承诺,皿方罍器身将永不出现在拍卖会上,并最终由湖南省博物馆永久收藏。湖南代表团表示:“这次能够以较低的价格洽购下来,体现出国外友人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友好态度。”
2014年6月12日,皿方罍器身在纽约完成交接,并在6月21日入境通关,重归湖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