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陆游的史家生涯

作家文摘 2023年02月28日 ·陆春祥·

  为高宗修史

  赵眘是宋太祖赵匡胤的七世孙,绍兴二年被赵构选中为养子,一直到28年后才被立为皇子,两年后被立为皇太子。禅位仪式顺利进行,各方都喜气洋洋,赵构的内心,仿佛卸下万斤重担。而此时的赵眘,神色略显凝重,他知道自己肩上担子的重量。

  皇帝驾崩或退位后,继任者要委任史官修史,给前朝皇帝编纂的史书称“实录”,只不过赵构还健在,所以称“圣政”。赵眘继位三个月后,就启动了这项修史工作,他下诏将敕令所改为编类圣政所,再将尚书左仆射陈康伯、参知政事史浩都安排进去,陈史两人都欣赏陆游的才能,他们向新皇帝建议,调陆游一起来编纂高宗“圣政”。隆兴元年(1163)三月十六日,新皇帝下诏,正式启动“修太上皇圣政”工程,陆游与史馆的同伴们开始了忙碌的编修工作。

  陆游的编辑工作十分繁忙,他“草创凡例,网罗放逸,虽寝食间未尝置也”,发凡起例、资料搜集等工作,忙得吃饭睡觉都在考虑如何修史。此时的陆游第一次为朝廷修史,赵眘对他信任有加,赐同进士出身,虽然此后陆游说了不该说的话,被赵眘赶出了朝廷,做了镇江通判,仕途起起落落,但他对赵眘的感激与期待一直持续终生。缺少了陆游的圣政编辑工作进行得并不顺利,一直到4年后,仅30卷的《光尧圣政录》才得以编辑完成。

  淳熙十四年(1187)十月初八,过了25年舒心日子的赵构崩于德寿宫,享年81岁。次年五月二十二日,赵眘下诏,编辑《高宗实录》。淳熙十六年初春,陆游成为赵眘最后任命的一位官员——礼部郎中,除了礼部的日常工作外,他还有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编辑《高宗实录》,而此前,他个人修撰的《南唐书》已经完成。

  不过,《高宗实录》还没修完,淳熙十六年年底,陆游就被人弹劾,结束了第二次为朝廷修史的经历,回到山阴老家,开始了长长的闲居生涯。

  修《南唐书》

  《南唐书》这部断代史不仅在史学界为陆游带来一定的声誉,也为后两次朝廷聘任他作史官,打下了重要的基础。陆游为什么要修《南唐书》?有三个原因是显而易见的。

  其一,博览群书后的积累。虽然幼年动荡,但陆家数世积聚的大量书籍,使得子孙们都养成了读书的习惯,而陆游更是如饥似渴,他尤其喜欢读史书,以《读史》或者《读某某》为题的诗比比皆是。写一部断代史,对于陆游来说,水到渠成的事。

  其二,不满已有南唐史对南唐主的处理。在陆游之前,能看到的南唐史有胡恢和马令著的《南唐书》,但从陆游的写作参考看,胡著可能不全,且胡氏贬南唐三主昪、璟、煜为“载记”,马氏贱称之“书”,陆游却视南唐为正统王朝,称南唐三主为“纪”,颇有司马迁史法。

  其三,为南宋统治者提供借鉴。陆游写《南唐书》,除了弥补其他南唐史著的不足,还有一个重要的意图,希望通过南唐短短39年的历史,为南宋敲一敲警钟,南唐由盛到衰的历史离南宋并不远。

  《本纪卷第三》,南唐第三代极有个性的国主李煜跃然纸上。李煜其实是个仁爱的君主,就是生错了时代,即便国将灭亡之时,他依然举行科考,录取了38位进士。对于这样的末代主,陆游依然以怜惜的口吻写到了灭亡的原因:然酷好浮屠,崇塔庙,度僧尼,不可胜算。罢朝,辄造佛屋,易服膜拜,以故颇废政事。故陆游感叹:虽仁爱足以感其遗民,但终不能保社稷!

  修孝宗实录

  嘉泰二年(1202)五月,自淳熙十六年冬就罢官的陆游,已经78岁了。闲居13年,竟然再次被起用,任务就是修孝宗实录。孝宗对他有恩,必须知恩图报,另外,“庆元党禁”似乎已经解除,政治形势逐渐宽松起来,况且,陆游已经闲居13年,报国之志依然时时撞击着他的心,此次去京城,虽是修史的冷官,说不定还有机会报国。

  到了京城,正是大热季节,陆游却不顾年老体弱,安顿好生活后,立即与傅景仁一起忘我投入工作,忙碌的程度,他的诗中有许多呈现。此次修史,前后差不多一年时间,期间他写下了约190首诗,而直接涉及思归故乡的就占了1/3,思乡程度超过以往任何一次任职。

  嘉泰三年(1203)四月,《孝宗实录》500卷、《光宗实录》100卷正式编辑完成,四月十七日,朝廷举行了向宁宗皇帝进书的隆重仪式。修史,并非陆游一人之功,不过,陆游发挥了重要作用是确定无疑的。

  史修完,立即打包回家,一天都不想停留,无论环境和现实,都和陆游当初的幻想不一样。有一件刚刚发生的事,他想起来都恶心:京城发生大火,1000余户被烧,韩侂胄的同党、右丞相陈自强家也被烧,但以慰问的名义往他家送钱的官员络绎不绝,短短几日,竟达60万缗。

  嘉泰四年春,80岁的陆游终于得到朝廷的批准,再次退休了。本次退休,他的结衔为:太中大夫充宝谟阁待制致仕山阴县开国子食邑五百户赐紫金鱼袋。其实都是虚名。

  接下来,陆游要在山阴老家度过寂寞悲愤的最后七个年头了。   (摘自《国家人文历史》2022年第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