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锦沁年轻时候的工作照
不久前,凭借在短视频中对于“身后事”的豁达态度,86岁的朱锦沁一夜之间成为“网红”。她在视频中这样讲道:“我一旦病重,绝对不要抢救。骨灰盒从简,能装就行了。”对此,许多网友纷纷感叹朱奶奶“通透豁达”“人间清醒”。
很快,网友发现这位奶奶的故事远不止“身后事”。以下为朱锦沁自述。
记录人生
“身后事”的视频火了以后,我的私信里涌入了很多网友,他们的私信和评论以前我都会回复的,B站和西瓜视频的私信看得比较多。有些小青年会私信我:“奶奶我好迷茫呀。”考研也要来问我。但现在每天就是“哒哒哒”消息提醒,真的回复不过来了。
坦白说,我并没想到我拍的视频会火。本来拍视频是想留给我的后辈,告诉他们我这一生做了什么。因为我原来的单位需要保密,所以他们都不了解我的工作。家人就鼓励我拍视频记录下来,然后帮我加字幕。于是,我就开始录视频了。工作聊完了我就讲讲别的,就这样拍了一百多期短视频。
有人问我最想对看我视频的年轻人说什么?我最想说,等你们到一定年纪,要稍微关心一下老人周围的环境。现在全国有好多老人退休以后跟着孩子工作的地方搬家,离原单位很远。一旦有什么意外,如果孩子连原单位的情况都不了解,那医保、抚恤金涉及到的问题都是麻烦事。
我年轻时候是个比较雷厉风行的人,工作中做到这一步,就马上想到下一步做什么,所以现在我会去考虑“身后事”。
栉风沐雨
20世纪50年代,上海号召支援大西北。我爸爸是搞技术测量的,参与过上海国际饭店的地标测量工作,后来响应号召去支援青海油田开发。我是家里的老大,17岁那年我和妈妈领着全家6个姊妹,几经中转才终于到了西宁。西北那时候有多落后你们一定很难想象,整个西宁没有楼房,只有一个二层楼。20世纪60年代,在青海要下乡防治鼠疫的时候,有人还笑我:“你这个大学生只会写文章,不会骑马。”那时候工作条件艰苦,没有交通工具就要学会骑马。
一开始,我所在的科室除了到草滩下乡以外,没有更多的工作能做。那怎么办?我就协助科室去建立制度,我们科室当时只有两个大学生,从一无所有的实验室到把工作制度一样样建立起来。我是学英语的,到青海后俄文的文章我不会,只能拜托同学帮我翻译以后寄过来。就是在这种困难下,我跟同事引进了国外的方法进行科研实验,完成了两篇论文,在西北五省的鼠疫学术会上进行了交流。这些成果受到了同行的赞扬。
在青海的科研经历是我一生最引以为傲的,其中有两件我最有成就感:一是我当了青海省地方病防治研究所所长以后,经过和同事们的共同努力把我们所带成了国内较有名气的地方病防治研究所。二是和各省同行们一起参与制定了三个鼠疫的国家标准。20世纪70年代我和同事们研制了鼠疫的血清学快速诊断方法以及人和动物的流行病调查、鼠疫的疫区处理。后来基于这些研究成果以及外省同行的资料,我们共同制定了鼠疫的三个国家标准。
我退休二十多年,曾经回过一次青海,发现一切都是日新月异。研究所很多设备鸟枪换炮,所里的大学生、研究生都多了,生物学尖端技术也发展飞快,所里得了很多科研进步奖,我由衷地感到高兴。
学无止境
我跟年轻人交往多,这样心态就变得很好,因为我比较愿意学习新东西。像抖音、微博、头条,一开始我不大会登录账号,学会一个以后其他的都一样。这些平台上的评论也都是我自己管理的。
学习这些新兴社交媒体的话,我就可以更方便地知道社会的一些情况,还能通过平台和年轻人交流。现在我一个人住,这些软件就用得多了。我手机上有视频软件,电子相册、微信图片编辑什么的我都会的。很多次大学同学聚会我都做了相册,然后发到微信群里。
你们不要以为老年人就玩不明白年轻人的东西。我们研究所的很多同事还有大学同学都会用的。有的时候我分享了自制的早安图片,我的同学还点评我的照片拍得不够好,后来发现我改进了。人生对我而言,就是学无止境。
(摘自2月24日《新闻晨报》 牛强 庄雯怡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