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4年,在南开学校读书时的周恩来
周恩来选择共产主义的救国道路,不是凭一时的冲动、好奇、新鲜,而是与他早年经历及个人不凡的志向密切相关的。
萌 芽
周恩来祖籍绍兴,绍兴人做师爷的特别多,他祖父周起魁也是因为当师爷,迁到淮安,后来代理过多个县的知县,并做过海州直隶州知州。周起魁当师爷时同其二哥周亥祥合买下淮安城内驸马巷中段的一所宅院,1898年周恩来就出生在这里。
周起魁有四个儿子,周恩来父亲周贻能排行第二。周恩来的亲生母亲姓万。因最小的叔父周贻淦病危没有子女,不满周岁的他被过继给叔父,由守寡的嗣母陈氏抚养。陈氏出身于读书人家庭,在诗文书画上有一定修养,她年轻守寡,几乎把全部的感情和心血都倾注在对周恩来的抚养和教育上,她的教育对幼年周恩来性格形成和文化修养影响很深。他称陈氏为“娘”,称亲生母亲万氏为“干妈”。
9岁和10岁时,生母和嗣母相继离世,他的生活陡然发生变化,之后,父亲、伯父外出谋生。10岁至12岁时,周恩来带着两个年幼的弟弟,默默承受着生活重担,照看瘫痪在床的三叔父,经管家里柴米油盐,外出应酬,封建家庭好面子、讲排场,各种礼仪和规矩特别多,这既磨练了他的办事能力,也埋下了他对封建家庭和习俗的憎恨。他最大的快乐就是到表舅龚荫荪的家塾里读书,可以阅读到近代西方文明的新书和报刊,可以和思想进步的表舅交流,对他而言,这是最令人振奋的。
探 索
周恩来12岁时,跟随伯父周贻赓远赴东北,开始接受新式教育。东北民族危机深重、八国联军侵华时,沙俄军占领东北地区各主要城市,1904年至1905年日俄战争在东北发生。东北深重的民族危机,新式学堂的爱国教育,激起他的爱国热情。他响亮地提出“为了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1913年,周恩来进入天津南开学校,开始四年的求学生涯。他住在学校宿舍过集体生活,对学校和同学特别依恋。他学习成绩优秀,也很活跃地参加各种社团活动。他阅读中国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和西方启蒙思想家的著作,视野进一步开阔。他发起组织“敬业乐群会”,宗旨是“以智育为主体,而归宿于道德,联同学之感情,补教科之不及”。他先后担任该会智育部部长、副会长和会长。该会会员从最初20多人发展到280多人,占南开学校总人数的三分之一。他主持出版会刊《敬业》,还参演新剧《一元钱》,在其中扮演女主角。
1917年,他从南开学校毕业。为探索救国道路选择东渡日本,临别时给同学写下赠言:
愿相会于中华腾飞世界时。
他家境清贫,常为生计发愁,可以说,少年时代艰苦的境遇促使他对穷苦大众充满同情,常思考自己人生的出路在哪里。国家和民族的境遇在不断恶化,内忧犹如剜心之痛。对于国家发展道路,周恩来经历过一个艰难痛苦的摸索过程,他思考过军国主义、贤人政治、教育救国、实业救国、佛教“无生”主义,但这些主张都因其巨大的弊端而被他放弃。比如,1918年,日本发生米骚动,激化社会矛盾,他开始对日本失望,最终放弃希望中国走日本式军国主义道路来振兴国家的愿望。作为一名忧国忧民的爱国青年,他不断地思考中国的出路在哪里,但未找到正确道路,这使他在精神上常常感到极端痛苦和烦闷。
确 定
1917年9月,赴日途中的周恩来开始从《新青年》中汲取力量,《新青年》启发他拨开迷雾,他“心里头非常的快活”,他把这次“醒悟”说成是“更生”“重生”,他开始重新思考今后的人生道路。
1918年2月6日,他在日记中写道:
盖现在的人总要有个志向,平常的人不过是吃饱了,穿足了,便以为了事。有大志向的人,便想去救国,尽力社会。
立了志向就要去行动。2月11日,他又在日记中写道:
第一,想要想比现在还新的思想;第二,做要做现在最新的事情;第三,学要学离现在最近的学问。思想要自由,做事要实在,学问要真切。
俄国十月革命后,他利用在日本的便利条件,大量阅读英文和日文的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著作和刊物,使他思想上逐步倾向共产主义。
(下转第8版)
(上接第1版)1919年4月5日,他将要离开日本时,在京都写下《雨中岚山》:
潇潇雨,雾蒙浓;一线阳光穿云出,愈见姣妍。人间的万象真理,愈求愈模糊——模糊中偶然见着一点光明,真愈觉姣妍。
短短几句,饱含了他探索救国道路中无尽的痛苦和彷徨,幸运的是,这艰难历程终于出现“一线阳光”“一点光明”,共产主义使他心中燃起新的希望。
五四期间,他主办《天津学生联合会报》,极其艰难地解决了创办报纸过程中无经费、无纸张、无印刷厂、向警察厅备案等一个个难题。他参与发起成立觉悟社。觉悟社宗旨是要本着“革心”“革新”的精神,求大家的“自觉”。他们还出版小册子《觉悟》。李大钊曾被邀请到觉悟社演讲。五四时期是思想大解放时期,各种思潮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觉悟社社员是一批思想活跃的先进分子,他们满怀爱国热情和改造社会的愿望,热情谈论着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基尔特社会主义等新思潮,但仍无法确定哪种思想是科学的真理,是改造社会和挽救国家危亡的有力武器。即使是走在他们前列的周恩来,思想也还未最后确定。
1919年9月,周恩来入南开学校大学部读书。几天后,大学部改名为南开大学,他是南开大学的第一期学生。1920年1月29日,他在天津“一·二九”流血惨案中,第一次遭到反动当局逮捕。在狱中,他作了五次马克思学说的讲演,包括历史上经济组织的变迁、马克思传记、唯物史观总论和阶级斗争史、经济论中的余工余值说、《资本论》和资产集中说。出狱后一年多,他在一封讲到共产主义信仰的信中写道,“思想是颤动于狱中”。他又说过,革命意识的萌芽从狱中开始。入狱前,他是一个忧国忧民、思想进步的学生。出狱后,他认识到救国救民需经过斗争和流血才能实现,逐步走上职业革命家的道路。
1920年11月,他赴欧洲英、法等国考察,认识到欧战后各国社会生活的严重动荡不安,对资本主义不再钦羡,重新思考如何改造中国社会。在欧洲,他把“研究主义”放在第一位,“对于一切主义开始推求比较”。当时,欧洲主要有两种道路:俄国式的革命道路和英国式的渐进改革道路。在实际考察并对各种思潮进行推求比较后,他最终认定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才是正确的。
1920年秋,张申府受陈独秀和李大钊委托,建立海外共产党组织。1921年,张申府和刘清扬介绍周恩来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他把全部精力和才能毫无保留地献给他认定的主义。
1920年至1924年,在欧洲将近四年的时光,周恩来已经从一个追求革命真理的青年学生转变为坚定的共产党人。1924年7月,他回到中国,开始了为中国人民的解放和建设事业奋斗的艰难而辉煌的新征程。 (摘自《党史文汇》2023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