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学忠:“三条道路走中间”

作家文摘 2023年03月03日 ·冯俊龙·

  于学忠将军(1890-1964,见图)一生忠勇豪情,热血肝胆,顾全大局,至今仍为世人称道。毛泽东主席曾赞扬他“热诚爱国”,其抗战事迹被写进《论持久战》。

  “我们有很多旧事可以谈”

  1938年11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成立鲁苏战区,统一指挥山东、江苏两省的正规部队和地方武装,于学忠任鲁苏战区总司令。1939年2月,于学忠主动请缨,率部去敌后方的山东打游击战,以牵制日军南侵。历经千难万险,于学忠部开抵鲁南山区费县坪上,终于完成了深入敌后的任务。

  在山东莒县唐王山地区的一次战斗中,华北驻屯军司令冈村宁次指挥日伪军包围了于学忠部。日军漫天盖地叫嚣“活捉于学忠”,战斗异常激烈,部队伤亡惨重,于学忠右臂、右腿已经被严重炸伤,他怒目圆睁,手里紧攥着一粒金丸,沉声喊道:“万一冲不出去,我就吞金殉国!”最终,于学忠借道八路军控制的解放区成功率部突围。

  山东是联系华北与华中的桥梁和纽带,中共中央非常重视山东的战略地位,对山东抗日游击战的发展给予了许多重要指示。

  于学忠率部抵达山东后,中共中央山东分局立即派代表前往表示欢迎,并给于学忠捎去《论持久战》一书。于学忠十分赞赏:“这不知是多少人的鲜血换来的,毛泽东先生高明。在《论持久战》战略思想的指导下,抗日定能胜利。”

  中共中央曾发电报表示要派刘伯承去山东,于学忠知道后非常高兴:“刘伯承来了,我一定去看他,我们有很多旧事可以谈。现在是我们一起抗日的时候了,他来山东肯定会大有作为,我们携手共命,一定能在敌后打出局面来。”虽然早年曾经是战场上的对手,但于学忠对刘伯承的指挥才能和人品十分敬仰。他认为刘伯承有远见卓识,战略战术颇多创造,是军旅之中难得的帅才,能成大事。

  于学忠说:“我们在鲁苏战区采取的策略是,既不红,也不蓝,三条道路走中间。取中立立场,团结友军,不打内战,坚决抗日救国。”

  “睁只眼闭只眼”

  鲁苏战区总部设在上高湖,与中共中央山东分局驻地距离很近,双方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在山东期间,于学忠抱着“只抗日,不打内战”的宗旨,对八路军力量的壮大“睁只眼闭只眼”。

  51军的110师有不少中共地下党员,是抗日骨干队伍,蒋介石下令于学忠将其解散。于学忠屡次抵制,巧妙地将110师化整为零,改编为四个营,分散编入51军和57军,保护了一批抗日火种。57军的万毅团长暴露共产党员身份后,蒋介石多次下令枪杀,于学忠借口要求公开审判,为成功营救万毅赢得了时间。

  国民党顽固派沈鸿烈极力拉拢于学忠和东北军入反共阵营,于学忠坚决抵制。沈鸿烈部与中共武装发生冲突,要于学忠派兵助战,于学忠答道:“国军行动需听中央命令,我的任务是来抗日的,不是来打八路军的。”于学忠坚持“团结抗日不反共”,受到山东人民的赞扬和拥护。中共中央山东分局提出“拥护于学忠,打击沈鸿烈,联合东北军,消灭顽固派”的方针,确定了军民一致的口号:“拥护于司令,坚持抗战,团结胜利。”

  于学忠联共抗日的态度引起了国民党中央极大不满,在蒋介石的多次逼迫下,1943年7月,于学忠部不得不撤离山东。中共山东军区派人与之联络,“发起部分慰劳”,给予便利,礼送于学忠部出鲁。离鲁前,于学忠不待接任的国民党军李仙洲部到达,便提前撤防,等于将防区移交给了山东八路军。   (摘自《同舟共进》2023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