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曾经有一位不懂外文的“译界泰斗”——林纾。他的第一部译作《巴黎茶花女遗事》是在王寿昌的协助下完成的。殊不知,近代造船专家魏瀚是该书的推手,也是林纾成为著名翻译家的幕后英雄。
魏瀚(1851-1929),名植夫,字季潜,福建侯县东门乡人(今属福州市仓山区)。同治五年(1866)四月,魏瀚考入福州船政学堂第一届制造班,专攻轮机制造。
光绪三年(1877)二月,魏瀚入法国削浦官学学习轮机制造。光绪五年(1879),魏瀚学成回国,后在福州船政厂工程处担任监工兼总司制机(即轮机制造总工程师),负责船舰轮机设计与监造。不久,魏瀚升迁从三品游击,赏顶戴花翎。民国元年(1912),任福州船政局局长,被国民政府授予海军中将。
1897年,与林纾相伴28年的夫人刘琼姿病故。中年丧偶,时年45岁的林纾十分悲痛,整天关在书室中痴痴地望着悬挂在墙上的亡妻遗像,不吃也不喝。后在家人的劝说下,林纾来到马尾好友魏瀚家散心。魏瀚此时任职于马尾船政局,安排他下榻于船政局的储材馆。
林纾在这里结识了船政局学堂的法文教师王寿昌。为了缓解林纾的丧偶之痛,王寿昌给他介绍了小仲马的《茶花女》,提到了阿尔芒在失去玛格丽特之后的悲痛和悔恨。林纾十分感动,惋惜道:“可惜我不懂法语,否则若翻译出来,让更多的国人能欣赏这部名著,感受女主角玛格丽特的善良、聪明、自我牺牲的美德,该多好呀!”
魏瀚听后翌日便雇船买酒请林纾、王寿昌同游闽江。王寿昌倚窗而坐,手捧法语本《茶花女》,逐字逐句,绘声绘色地讲述。林纾铺纸在桌子上,全神贯注地一边细听,一边运笔如飞,用其炉火纯青的文言文,书写成章。
随后,魏瀚专门收拾出自己的书斋,作为林纾他们的翻译工作室,并安排厨师烹饪可口的茶饭,让他们安心舒适地在书房字斟句酌。
不到半年,全书翻译完毕,书名《巴黎茶花女遗事》,由魏瀚出钱,交福州城内最著名的书匠吴玉田印刷出版,1899年2月正式出版,印刷了100本。中国近代文学翻译史上具有里程碑性质的作品,也是外国小说介绍到中国影响最大的第一部作品,便以这种传奇方式诞生了。
初印的100本《巴黎茶花女遗事》一经传出即供不应求。多家书局相继翻印,世人争相抢购,全国轰动,洛阳纸贵。意外的成功极大地鼓舞了林纾,这不仅排解了他的丧妻之痛,也让他看到了翻译西方小说的重大价值。 (摘自《文史博览》2023年第1期 赖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