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廷芳兄弟与《香港中外新报》

作家文摘 2023年03月03日

伍廷芳当英国大律师的早年照片

  《香港中外新报》(简称《中外新报》)是国人创办的第一份近代中文报纸,迄今为止,该报前身《香港船头货价纸》的创始人依然未能找到。

  伍廷芳创办的疑问

  孙中山撰写的《伍秩庸博士墓表》称,伍廷芳从圣保罗书院毕业后,“复以暇晷,与友人创《中外新报》。吾国之有日报自此始”。鉴于孙中山著述的权威性质,多年里人们认定《香港中外新报》为伍廷芳所创办。

  1857年10月,商人孖剌与人合股创办Hong Kong Daily Press,香港华人称之为《孖剌西报》,11月,报社推出中文版的《香港船头货价纸》,提供的主要是货物行情、商业资讯。此前,新闻史将《香港中外新报》追溯到其前身《香港船头货价纸》,认为《香港中外新报》创刊于1858年(实际是1857年),为第一份近代中文报纸。

  有些新闻史学者认为由黄胜创办,理由是:若将该报创办年份定在1858年,此时伍廷芳16岁,黄胜主持的话,年龄上才说得过去。新加坡学者卓南生的说法比较合理:“伍廷芳可能后来曾参与翻译工作,但从一开始就挑起大梁的可能性不大。”

  伍光创办的证据

  《香港船头货价纸》的创办人目前尚未能知晓,但笔者近期发现,该报改组为《中外新报》的时间为1864年8月,当时的经理是伍廷芳次兄伍光。

  伍廷芳之父伍荣彰,广东新会人,原在新加坡经商,娶一马来女子为妻,入英籍,1846年举家迁回广州。

  1864年1月30日香港年度陪审员名录,伍光在列,身份注明为孖剌西报中文版编辑。结合1864年9月1日罗存德致《德臣西报》函,可证实伍光将《香港船头货价纸》改组为《中外新报》,时间为1864年8月。罗存德(1822-1893),德国传教士,长期在香港、广东工作,1866-1869年间在香港出版4卷本《英华字典》,为19世纪规模最大的英汉双语词典。

  罗存德1864年9月1日致信《德臣西报》,对伍光作如此叙述:

  孖剌先生急于寻找中文报纸的代理人与经理,我推荐了我的朋友(按:指伍光)给他,每月薪水60元,是他上一年年薪的近两倍,比他在我手下当文书的收入翻了三倍。在他的出色管理下,订阅代办处做了一些调整,每月订阅费从3银元提高到了4银元,订数不断上升,连日本驻香港领事馆都订阅这份报纸。在我看来,这份报纸是广告、市场动态、货物行情的媒介,设置了本地、一般新闻、外国新闻几个栏目,在本地新闻里面有时使用一些侮辱性的语言,对清朝政府也用了一些比较笨拙的字眼,传播实用知识的主要目的还没有达到。

  由此判断,伍光此时编辑的,是以新闻、社评等为主体的《中外新报》,不是以市场行情为主的《香港船头货价纸》。

  伍廷芳帮助翻译稿件

  新加坡报业史学者卓南生,根据日本翻刻的《香港新闻》等资料,推断《中外新报》创刊于1864年9月,而上述罗存德致《德臣西报》函刊登于1864年9月1日,两者大体吻合。《孖剌西报》自8月12日起介绍本报附属的“中文报纸”,据现存期数统计,8月份共刊登了13次,9月份共了23次,而在8月12日前并无见到类似推介,可初步证实《中外新报》创刊于1864年8月。

  鉴于伍光之前在船头官衙门当中英文翻译,从经办业务来说应该与《香港船头货价纸》有一定联系,估计孖剌早就有意请伍光接替《香港船头货价纸》的编辑工作,只是向罗存德求证伍光的能力与人品而已。至于伍廷芳,我认为他在圣保罗书院就读时即帮助《香港船头货价纸》翻译稿件,这种协助也延续到1864年《中外新报》创刊后,但他不是《中外新报》的主要经者,主要经营者先是其次兄伍光,后来是堂弟伍臣。

  1873-1890年间的《孖剌西报行名录》登记的《中外新报》总经理都是伍臣,意味着伍光自1873年不再参与《中外新报》编务,是另择别枝,还是英年早逝,史阙有间,不好遽下断语。简单的结论是:《中外新报》创始人是伍廷芳兄长伍光,该报从《香港船头货价纸》改版而来,时间为1864年8月。    (摘自2月26日《南方都市报》 陈晓平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