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刘慈欣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三体》热播中。第四集,叶文洁向前去拜访的汪淼介绍女儿杨冬,小时候就和其他小朋友很不同,她父亲留下了一堆唱片,杨冬听来听去,最后选了一张巴赫反复听,觉得那是巨人在大地上盖一座好大好复杂的房子。小小年纪就深得“为腹不为目”之精妙。
随着叶文洁的讲述剧中响起的是巴赫的无伴奏大提琴组曲,作品编号BWV1007。大提琴开弓浑厚低沉,很有张力,即便播的是充满明亮色彩的G大调序曲,也不具有让人一下子爱上的潜质。如剧中汪淼所说:“那是最不可能令孩子,特别是女孩子入迷的音乐了。”杨冬却爱上了。
作为西方音乐史上一位里程碑式的人物,巴赫的创作体裁广泛,为后人留下了一千多部音乐作品,传世经典如《平均律钢琴曲集》《勃兰登堡协奏曲》《哥德堡变奏曲》《马太受难曲》《赋格的艺术》等等。刘慈欣在小说中没有标注杨冬听的是哪部作品,导演给我们打开了盲盒。我听到是深不可测的“大无”那一刻还是有点惊诧。
我个人喜欢上这部作品,应该是准中年。经历过人生不少沟沟坎坎,遇到点事,音乐是最好的庇护所。浪漫派不听,用理性的思维来平衡内心的焦躁,巴赫是绝好的选择。比起一下子把美妙的感觉抛出来,那种一边听一边继续探寻的音乐更让人欣喜。比如“大无”,多有意思的两个字——“无”,就是什么都没有,如果一颗心固执地让痛苦和失落占满全部,等于拒绝让平静和快乐进场。戴上耳机,所有的骚动都被隔离了,人好像进入到另一个平行世界。
晚年的巴赫被“进步派”视作“迂腐”和“保守”的代表,复调音乐已没落。但直到生命的最后,巴赫还殚精竭虑写着《赋格的艺术》,而后失明、中风离世……之后长达80年,巴赫只是教科书中的存在。1829年门德尔松重新指挥发表了《马太受难曲》,拉开复兴巴赫的序幕。
1901年,13岁的卡萨尔斯在一家乐器行的故纸堆里发现巴赫6首无伴奏大提琴组曲的总谱后,经过12年的练习和研究,25岁那年演奏了其中的一首,震惊世界乐坛。巴赫登上“西方音乐之父”的宝座。
无论外部环境多么纷扰、动荡,坚定自己的初心,无问西东,哪怕“百年孤独”,时间最终会给出答案。 (摘自2月28日《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