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军教育战线上,有一所学校的名字熠熠生辉,它就是由刘伯承担任校长和政委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简称“二野”)女子大学。
南线妇女总校
1945年冬,晋冀鲁豫边区八路军整编为晋冀鲁豫军区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政治委员邓小平。1946年6月底,以晋冀鲁豫军区野战军第3、第6、第7纵队和冀鲁豫军区主力一部,组成晋冀鲁豫野战军。1948年5月改称中原野战军,1949年2月又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
1948年9月12日,刘伯承等首长致电政委邓小平,提出创办妇女大学的计划:“……家属移到晋城或济源地区,组成后方总留守处,并办妇女大学,由我们指派专人主持,统一其生活教育管理诸问题。”
为安置干部家属,1947年、1948年,一些部队相继创办了妇女学校或家属学校。根据西柏坡两个妇女工作会议精神,1948年10月,晋冀鲁豫野战军和华北军区以部队学校为基础,在山西晋城成立南线妇女总校,下设七个分校,驻扎在晋城、阳城一带,全校总共8000余人。
女子大学的诞生
1949年2月25日,第二野战军发出《关于女子大学的组织及女干部问题的决定》,决定组建第二野战军女子大学,校址设在陇海和京汉铁路线交界一带,总校和四个分校驻扎在河南巩县、新郑县和偃师县(今偃师市)。
女子大学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正式编制,因人员流动频繁,学校总人数1949年10月统计达到10100余人。女子大学开设有政治、文化、军事、妇女保健知识等课程。有的分校根据实际情况,还开设有会计、纺织、医护、测绘、幼师等专业。
转战大西南
1949年底,刘邓大军解放了大西南,当地急需大量得力干部参与建设。1950年2月14日,刘伯承、邓小平、张际春、李达等首长发来电报,给女子大学下达任务:3月中旬,总校与各分校开往重庆和云南、贵州、四川,同“二野”总部和各兵团会合,回归建制。1950年3月,总校和各分校从各自驻地出发。
在女大归建过程中,为保证师生安全,“二野”还专门在重庆召集会议,让相关部队派人去接。政委邓小平百忙之中还亲临会场指示:这是“一件看着不大而影响很大的事”,也是一项“十分细致而艰苦的难事”,必须做到“万无一失”,“绝不能有丝毫马虎”,并要求有关人多带点儿钱和战士,每天必须用电报向野战军政治部报平安。
女大总校和一分校领导干部刚到重庆,立刻参与组建西南人民革命大学工作。三、五、四分校到达四川、贵州和云南后,回归所属部队。 (摘自《文史精华》2023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