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与赵清阁,一为作家大师,一为才女名流。茅盾有《清阁歌》,称誉赵清阁“黄歇浦边女作家,清才绮貌昔曾夸”;赵清阁则赋《读茅公长歌有感》盛赞茅盾“战斗文坛半世纪,革命诗翁年年春”,更在茅盾百年诞辰之际以《与日月兮同光》为题撰长文纪念。二人书信往来甚多,2011年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茅盾珍档手迹》(书信卷)中收致赵清阁信25通,其中一封题《致赵清阁(××××九月七日)》者,为《茅盾全集》所无,具有重要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
此信共五页,700余字,信息丰富。其主要内容,一是回应赵清阁谓《李自成》小说畅销与他评价有关,指出“其实不然”;二是针对“认为我对此书评价太高”,用姚雪垠用力勤、读书多、理论强等事实力辩;三是披露《李》书已决定拍电影及全书出版等重要信息;四是对赵清阁来信认为的《李》书问题进一步驳辩。至于这封茅盾集外书信的写作时间,应在1977年。
全信字体舒展秀美,清爽悦目(见图)。赵清阁在书信文章中也多次赞誉茅公的书法,如“您的字很像文徵明、倪瓒的,甚清秀”(1975年7月22日信),“且书法精湛、清逸之中显苍劲……钦佩钦佩”(1977年10月21日信),“他的书法清秀飘逸,有赵孟頫的行楷韵味”(1995年《与日月兮同光》)。
附录:书信释文
清谷大姊:
八月十七信迟复为歉。近来杂事甚多,不速之客亦多,觉得累了,腰痛已兼旬,医谓无碍,则亦听之而已。北京秋老虎厉害,仍潮闷,昨起,早晚凉,有秋意。但白天出外,仍穿夏衣。您谓《李自成》小说畅销与我评价有关,其实不然。《光明日报》看到畅销,这才从雪垠处索观我前年和他的通信,并请雪垠摘录一部分发表,这一天的《光明日报》引起注意,至今仍有向报社索此日之报者。认为我对此书评价太高,又认为此书第一卷胜似第二卷者,大有人在,有一定的代表性。当然,金求足赤,不合辩证法;书求全美,恐也如此。如果知道雪垠读过的明末清初的官书、野史、笔记小说甚至方志之多,及其分析史料,去伪存真之辛勤,而且他学习历史唯物主义与辨(辩)证唯物主义之认真而确有所得,便会承认自来用历史材题写小说或剧本者都不及雪垠之认真不苟,何况其文笔也足以济之,如果从这些方面想,则我之评价未必过高也。至谓第二卷不及第一卷,恐亦是皮相之谈,此点说来太长,只好打住。《李》书已决定拍电影,恐系连台三部,电影剧本正在编写中,预定于建国卅年周年时完成第一部,同时《李》书第三卷也将于此时出版。全书共五卷,四百余万字;第三卷初稿已得,将用一年多时间反复修改。来信谓《李》书据明史简略之记载而演为百万字之长篇,盖未知其所据有之史料倍于《明史·李自成传》者盖百千倍也。不是我狂妄,我在《明史》外,读明清之际私人著作亦不少,但雪垠所读十倍于我。所以我知其写作时的甘苦。至于来信谓文字有堆砌处,诚然有之;至谓情节繁琐,则未必;刘宗敏等有粗话,正是写其性格之一面。凡此等之指责,不独您有之,也有一定的代表性。希望本“百家争鸣”的精神,讨论一番,亦有益事也。匆此即颂健康!
沈雁冰 九月七日
新通讯写得不太清楚,姑猜如封面。 (摘自《鸭绿江》2023年第2期 凌孟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