勃克林:用画作疗愈生命终点

作家文摘 2023年03月28日

  阿诺德·勃克林(Arnold Bocklin,见左图,《与死神的自画像》)1827年生于瑞士巴塞尔的商人家庭,1901年卒于意大利。他早年曾在德国的杜塞尔多夫学习风景绘画。杜塞尔多夫画派是德国古典艺术向浪漫主义过渡的重要画派,勃克林受到严谨的学院派训练,并认识了哲学家费尔巴哈,两人成为好朋友,也因此受到德国哲学的影响。

  1848年他来到巴黎,喜欢法国浪漫主义大师德拉克洛瓦的风格,倾向于富有哲理的想象风景画和神话题材作品。此后他到处旅行、学习,参观文艺复兴时期大师们的作品、罗马的古典艺术品,为他以后的许多重要作品提供了灵感,那不勒斯和庞贝的壁画对他的技巧和画风也产生了影响,这些经历使他的作品风格带有复杂寓意和神秘色彩。

  1858-1861年,他在魏玛美术学校任教,这个学校就是多年之后的“包豪斯”。1866年,他回到故乡巴塞尔定居,并为巴塞尔公共艺术设施创作神话题材的装饰壁画。此后,他又先后在德国、瑞士和意大利居住。自19世纪80年代开始,勃克林的作品中开始出现越来越浓厚的主观色彩,在他的风景画中常运用明暗对比法,并把自然形象变化加工,画面神秘、气氛压抑。他喜欢画人鱼、人马、死神、怪兽等等,在评论家的眼中被认为过分忧郁和消极。勃克林创作盛期,印象派已经登场,并逐渐成为一种时尚的艺术潮流,他的画作却因“不时髦”而被鄙夷。

  《死之岛》(见右图)是勃克林的代表作,这幅画至少有6个版本。1877年勃克林年仅1岁的最小的女儿夭折,埋葬在佛罗伦萨的英国人公墓,这座公墓给他提供了一些灵感。1880年他开始创作这幅画。在绘制第一版《死之岛》时,一位德国外交官的遗孀玛丽·贝纳为了纪念死于白喉病的丈夫想订制一幅画,来到勃克林在佛罗伦萨的工作室,正巧看到这幅画的初稿,非常满意。于是她订制了同样的一幅画,但希望勃克林把画中白衣站立者画成女性体型,寓意她自己护送死去的丈夫。

  勃克林很少给自己的画起标题,他说自己画的都是“梦境画”。《死之岛》实际上是画商给起的名字。在画商的推动下,勃克林后来又陆续绘制了另外几个版本,并把它们制作成印刷画以及蚀刻铜版画面向大众销售。

  《死之岛》在德国以及一些德语国家爆红,发行的印刷品被很多家庭买来挂在家里做装饰,作家纳博科夫说过,“你可以在所有柏林的家庭里找到《死之岛》”,这显然也跟德国人的生死观有某种契合。人们对这幅画的反应并没有不祥的恐惧,这幅画对生与死的辩证思考,反倒给人一种面对死亡安之若素的心态。据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军人与家里通信时,很多人选用《死之岛》这幅画的明信片。

  值得一提的是,这幅画后来也成了世界上最著名的“艺考落榜生”——希特勒所喜爱的一幅(柏林,第三版),他曾经把这幅画挂在了自己的办公室里。1940年,莫洛托夫访问柏林,在希特勒接见他的新闻图片中,就能看到希特勒身后墙上的这幅《死之岛》。

  1909年,俄罗斯作曲家拉赫玛尼诺夫最成功的《第二交响曲》完成不久,他在德累斯顿看到了一幅《死之岛》的黑白印刷品,非常喜爱并由此获得灵感,写下了同名的交响诗《死之岛》,曲子气势恢宏,表达了对死亡的深刻感受。   (摘自《世界博览》2023年第1期 健均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