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申报》《新闻报》《时报》并称为上海三大报。《时报》创办者狄楚青(见图右,1932年与梅兰芳合影),也有“报界完人”之誉。
辞官救国
狄楚青(1873-1941),江苏溧阳人,1891年中举人,嗣入北京为官,在度计局任事。因看不惯清廷腐败,他愤而辞官南下回乡。
1898年戊戌政变时,狄楚青追随康有为、梁启超,主张政治革命。失败后,狄与康、梁逃亡日本。事稍平,狄归国,与《湘学报》主笔唐才常在上海组织独立协会,假名东文译社,配合革命党秘密入京。
1900年庚子之变后,狄一面参与组织国会,推容闳、严复为正副议长,以为对外代表机关;一面购置军火上溯汉口,伺机起义。但因事机不密,功败垂成。狄从此灰心武力运动,致力研究政法,以谋救国之途。1901年他自费赴日,入早稻田大学专攻政治。当时革命党在日活动者甚多,狄亦加入同盟会。1904年日俄战事方终,狄从朝鲜经东三省回国。鉴于上海为中国通商口岸、舆论中心,遂在康有为、梁启超的支持和资助下,1904年,狄楚青创办《时报》。
锐意创新
《时报》社址位于福州路的广智书局楼上。为避免地方政府干扰,以日本人宗方小太郎为名义发行人。
当时上海的《申报》《新闻报》等几家老报纸仍旧以长篇古文、论说为主,已不能满足读者的需要,《时报》从内容到形式有五项创新。
一是陈景韩(笔名冷、冷血)主编的时评。每日时评配合新闻,文字简洁,每篇不超过200字。
二是开创报纸副刊。包天笑撰文称,《时报》创刊前,上海各报多模仿日本报纸,一律混合编辑,从不分类。狄遂先后约请包天笑、毕倚虹主持“余兴”专栏刊登文学作品,请李涵秋主持“小时报”专载简短隽永的小新闻。不久,“余兴”种类扩大至生活小品、游戏文章、幽默笑话、讽刺歌曲等。此后,《申报》的“自由谈”、《新闻报》的“快活林”均效法于《时报》。
三是聘请特约通讯员。该报在北京、天津、南京均置特别访事,其余各省会城市亦有坐访,时在北京的黄远生即为该报最早的通讯记者。该报还在世界各大城市特派访事,日本东京设两员,在伦敦、纽约、旧金山、芝加哥、圣路易各一员,其余美洲、澳洲皆托人代理。
四是形式上的创新。沿用至今的对开两张四版的报纸形式即始于《时报》。
五是创办附刊画报。为促进《时报》的发行,1920年6月9日,戈公振创刊了随报附赠的《时报图画周刊》,被誉为“中国现代摄影第一画刊”。此后,《申报》《大公报》等报相继出版画报。
独立办报
《时报》定位知识阶层,商务印书馆等各大书局出版新书必在《时报》刊登广告,且深入民间,销量巨大。
1918年,安福系军阀看到《时报》的巨大社会影响,遂再三拉拢,终为狄所拒。但安福系的人不甘心,后邀其主笔陈孝高北上,馈以巨金。返沪后,罗某在《时报》刊发了一则宣传安福系的电报,引来外界纷传《时报》已被安福系收买。狄闻后大为震怒,当面诘问罗北上经过,了解真相后,即劝陈自动辞职。
革命女杰秋瑾时有激昂慷慨之诗词在《时报》上发表。《时报》的文艺栏目由名士廉南湖(名泉)主持,廉夫人为吴芝瑛女士,她与秋瑾甚为友善。秋瑾每至沪上,必寓于廉氏家中。1907年秋瑾创办《中国女报》,狄也曾给予支持。
《时报》不仅造就了范烟桥、周瘦鹃等一批文学名家,也培养了戈公振、夏奇峰等报界人才。因第二任夫人汪观定信佛,故狄楚青晚年亦颇厌尘嚣。1921年,他将《时报》让渡于黄伯惠,开启了《时报》的另一个时代。 (摘自《文史天地》2023年第3期 周利成文)